他们经常装得懂一点
中国经济乱象每周点评(之7)
在已经怪胎化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素以开放著称的深圳,在将妓女公
开游街引致社会舆论批判及全国妇联问责后,最近又出了一件怪事:
由于现金投放量过大──前三季度占一国近1/3,达1,000亿,因此央
行深圳中支就决定每天限提30,000,每周限提50,000,每月限提20
万。这个措施是针对个人的。之于公司则三个限额分别为十万、20
万、50万。
央行的深圳中支这个貌似强硬的管制措施很短命,从11月2日执行到
11月19日被温家宝在新加坡“隔海叫停”,执行了不到20天。早在温
总理发话前,就有大陆报刊(如《中国经营报》记者卢远香文章)指
称:“有银行储户认为,银行不应违返‘存取自由’的原则,也有学
者认为银行的做法涉嫌违反《商业银行法》。”但是,很奇怪,为什
么一个级别不低的央行分支机构竟会做出限取的荒谬的决策呢?问题
就出在他们经常装得懂一点上,通俗地说,这叫“一瓶子不满,少半
瓶子不晃荡”即连半瓶子醋都算不上。他们的决定表面看来,是根据
一个叫《现金管理条例》的文件(法条)而来的,即央行有权监督、
限制现金的使用情况。而这样的法条的形成,纯粹是出于苏联式独裁
主义的自我恐惧,即把任何外在的东西视为伤害自己的“潜力”,比
方说“过多的现金流通会抬高物价”云云。与此相关,我们整个社会
几乎无处不与“禁止”、“限制”、“惩处”等针对神经末稍的威吓
有关。
就经济伦理说,即那种寄托于最简单经济史的道理来论:现金(钞)
是发行者开出的随时兑付黄金的欠条,只是由于最原始的欠条能够转
让(顶债或购物),才逐渐演化为钞票。一句话:每一张人民币都是
国家打给公众(持有人)的欠条,人家持有欠条又何罪之有?
我们可以相信,当年制定第一份《现金管理条例》文件的经济官员们
根本不懂“金匠原理”,完全从独裁的苏联搬来了这么个反人民、悖
伦理的东西。那么,今天,每一个学过《中央银行学》的央行高官小
吏,理应知道“金匠原理”,况且银行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训费用呢?
而当这些负责管理国家的各类官员们经常装得懂一点的时候,实际上
是为社会的多维度分裂、深层崩溃在施加“必要的张力”。
与“限取”与“消限”的戏剧性变化相联系,有专家认为:深圳的找
换业实际上是个人资金(以外汇形式,如港币)进入香港的一条“黑
道”,是预期的港股直通车引发的必然。然而,却没有任何一位专家
或一个专家调查组,去问一下:那些急忙往香港“倒钱”的人,对中
国经济与政治前景的预期是什么?
毫无疑问:与中国传统的“明君贤相”传统政治文化心理预期相反,
中共十大的“规则性”进步却产生了极大的“民间分歧”。在一端,
极少数非体制内的民间精英认为,这种并不符合“明君贤相”逻辑的
结果,使中共高层权力结构少有风险,有利于小步向民主趋进;在另
一端,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对“规则性”进步并不认同,十七大的政
治结果“不如人意”,导致股市下跌,足见股民中产阶级信心受挫。
这种受挫的信心,很快在温家宝暂停港股直通车之后,变成民粹式宣
泄。一时间,“枪毙尚福林(证监委主席)”的网帖铺天盖地,要求
“温家宝下台”股基二民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中国经济迎来了多事之秋!这已是“水道渠成,瓜熟蒂落”的情境
(景)了!
与中产阶级的温尔文雅彻底堕落成狂暴民粹不同,那些拥有知囊机构
并能提前知悉政治变动的机构或要人,会采取相应的自保行动。比方
说,巴菲特在十七大之前对中石油股份的大量减持,又比如联想集团
在十七大之际遭遇的国外持股者的战略套现,再比如李嘉成大规模地
以减持航空、石油股份而套现的举措。
大人物、大机构的套现合理合法,且是纯熟的战略措置,而对于小民
们、小公司则遭遇“限取”之痒。中国经济伦理何在?
我们不能不说温总“消限”的手法十分到位,顿解一时之危,但中国
经济伦理深层的问题仍很少受人关注。
(2007年11月27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