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7日星期四

三朝古都给广州留下了什么

http://www.gzsdfz.org.cn/ycjg/2004-1/2004-1-09.htm





三朝古都给广州留下了什么  陈泽泓


  古都,指古代曾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的首都城市。岭南古都,首推广州。在岭南符合上述定义的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如南明永历帝驻节地肇庆;陈开、李文茂建大成国,李改柳州为龙城府;陈金釭建大洪国,以怀集、信宜为都。但都为时甚短,不能与广州比肩。

  广州被称为三朝古都,三朝或称三南王朝,是南越、南汉、南明三个封建割据政权。三朝之都在广州历史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广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发展 有重要的作用。分析这种影响和作用,一是历史层面,即对广州城市人文文化发展的作用,对广州历史地位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城市建设、文化,乃至精神文 化层面的民系民俗、民风、民性的影响。二是文物层面,从古都的实质性特征说,主要表现是“三皇”(皇城、皇宫、皇陵)的有关文物。皇城是古都最重要的象 征,从空间位置上证实了古都的所在;皇宫是古都的核心;皇陵大多不在皇城之内,但往往集中反映了帝王的穷奢极侈和生前活动,也是古都的一个组成部分。当 然,还有其它一些与古都历史活动相关的文物

  一、南越国—开创之功的赵佗城

  (一)历史层面

  1、赵佗建都番禺城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汉越民族融合

  中原移民时称中县人,以秦军为主体,其成分为秦军士卒以及秦朝将领改任的官吏。据《史记》所载有三批:

  第一批,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以适遣戌。”(1)“略定扬越……以谪徙民,与越杂处。”(2)这批徙民人数,有据 《淮南子》说50万的,现代学者也有分析为10万人的。关于秦谪徙民,《文献通考》谓:谪以徙边者七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 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3)七科中商人与市籍(商贾的户籍)有关的占了四种,这对其后的岭南人的重商及善于经商,或许有所影响。

  第二批,秦始皇二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4)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边筑长城的人数可参考,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第三批,赵佗“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5)

  由于番禺的政治、军事中心地位,三批中县人当有相当一部分居此。

  番禺在秦人岭南之前,应是一处越人聚居中心。1999年11月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工程在萝岗镇萝岗村马窿和龟岗、火村小朗锥林岗发现先秦文化层堆积, 有陶窑、墓葬、灰坑、柱洞等遗迹。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遍布几个小山岗,出土大量陶器、石器,专家判断其为距今3600-2200年前,相当于中原商周 时期到战国时期,“表明萝岗一带是南越国以前先民重要的聚居地点。”(6)京珠国道主干线广州东二环施工时在萝岗镇压勒竹村园岗发现以石块筑壁的越人墓, 随墓出土约30余件具有典型特征的越式陶器,生产工具有纺轮和砺石,全然不见汉式器物。(7)

  南越立国后,越人势力仍很大,尉佗接见陆贾时“椎结箕踞”,说明他在衣饰上人乡随俗。赵佗实施和揖百越的政策,南越国以番禺为都,必然推进了这里的中县人与越人的融合。

  2、将中原的礼制文化传人番禺

  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语言文字上都带人了中原文化。
  南越王墓出土有“文帝九年”勾一套共191公斤,勾为古代祭祀和宴饮时用的乐器。又有石编磬八、十枚各一套,是雅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赵佗《上汉文帝书》则是今见岭南地区最早的汉字文书。

  3、在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番禺在岭南的政治中心地位

  《晋书》载:“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8)《水经注·泿水》谓:“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也。(9)说明当时在岭南秦朝的政治统治、行政 管理未能走上正轨,主要靠军事手段进行统治,岭南三郡以南海郡为政治中心,秦军平越统帅兼行政长官。而南越国立都更进一步明确了番禺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当 然也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兴建番禺城,被今人指认为广州建城之始。

  南越国传5帝91年,对奠定广州城的历史地位有重要影响。粤人不忘其功,在南越王庙内建尉佗楼。唐代诗人许浑《尉佗楼》诗赞曰:“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二)文物层面

  皇城     番禺在《史记》中被列为当时的都会之一。秦军人岭即有“一军驻番禺之都”的说法,(11)但番禺筑城今多认为在任嚣人治之后,应是夯土 成城墙,规模不大。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任嚣城诗序》即谓:“《番禺杂志》云,在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番禺县 也。”

  任嚣率兵数以万计,在番禺所修之任嚣城,应当只是其官署及一些部属居处。嚣治郡只有6年时间。赵佗称帝后才有可能大兴土木。但赵佗城规模也不大。“按 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12)赵佗所扩建的番禺城,从考古发现得到证实,在南越国宫苑遗址的石池南壁东边石板刻有“蕃”字。关于赵佗城,麦英豪称: “连接四边城垣,平面略近四方形。周长约5公里。”(13)黎显衡考定“赵佗城的位置在今广州市中山四路与中山五路之间,东起旧仓巷,西迄吉祥路之东,南 临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北至越华路之南侧。”(14)在中山五路原新华电影院处,发现南越国砖瓦遗迹和宋城砖。在新华电影院对面的艳芳照相馆处发现东汉、 晋、南朝三代城墙套在一起的城基,最里面一层城墙是东汉城墙,可能是步骘城的城基,也是赵佗城城基。(15)

  番禺城的规模,与其作为王都、南方都会的地位似乎不很相称。同时同列为都会的燕下都、齐临淄、赵邯郸,经考古发掘认定其面积分别为32,21,21平 方公里,而南越番禺城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虽然与其他都会相比,番禺城的经营时间短、居民人口少,但也不至于这么小。弹丸之地,何以安下王室、百官及都市 军民。何况秦汉宫室有尚大之风,南越国必仿效之,已发掘的南越国宫苑水池面积就有4000平方米。故而赵佗所建番禺城只能理解为宫城。而居民、驻军乃至宗 室、贵族府邸宅园,都有分布在城外的。居住范围当不止于番禺城,扩展方向应是西面、西北面、北面,以至南面。西汉长安城方圆60多里,规模相当可观,而长 乐宫、未央宫两个宫殿区就占去全城面积的1/2,许多宫室庙堂只能建在城垣外,这种模式对当时城市布局影响极大。从南越王赵眜墓出土“长乐宫器”陶文、 “长秋居室”、“泰宫”封泥以及建筑瓦板,判断南越番禺宫城仿汉长安宫城建制。有三处佐证:一是西北面。是南越王赵建德故宅在城外西。《羊城古钞》说光孝 寺“本尉佗玄孙建德故宅。"(16)1991年寺内出土有两汉时期的筒瓦、板瓦、瓦当、陶罐等物,说明汉代在此地确实建有贵族第宅。迄今的考古发现说明, 南越墓葬在广州东西不超二里,不过,相传嚣葬于“南海县治西北二里”,后代指认嚣墓在今迎宾馆内,且建有任嚣庙,“广民岁祀之。”(17)说明当时的番禺 城中葬、住混杂。二是西面。“陆贾故城,在县西一十四里。贾之来也,佗不即前,贾故为城以待之。”(18)后人称此为泥城。可证南越国番禺城外居住处一直 到增埗河边。泥城在东风西路、西场至增埗一带。上一世纪60年代今增埗水厂内仍残存陆贾亭,称“西侯津亭”。今广州发电厂围墙嵌有“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 碑。三是南面。2000年在西湖路与惠福东路之间,大佛寺西面的光明市场工地发掘出南越国木构水闸遗迹,此处位于当时珠江北岸线,水关自北向南八字敞开, 闸口宽5米,南北长35米,可排水和防止江潮倒灌,水闸层位发现“万岁”瓦当等构件。四是向北。越秀山下有越王井(九眼井),晋沈怀远《南越志》:“天井 冈下有越王井,深百余尺,云是赵佗所凿,诸井盐卤,唯此井甘泉,可以煮茶。”井在越秀山南麓,说明当时居民有可能住至此处。

  与赵佗城有关的地名,有越华馆,即越华楼。《羊城古钞》载:“在城西十里垌滘澳(在今彩虹桥附近)。南越王赵佗以陆大夫有威仪文采,为越之华,故即江 浒作楼以居之。或曰一名越华馆,佗筑之以送陆贾。因迩时台,称朝亭,唐改曰津亭,明成化中,都御史韩雍匾曰‘华节亭’”。(19)张九龄诗有《与王六履广 州津亭晓望》,其《送广州周判官》诗有“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句。朝汉台,即朝台。南越王赵佗建四台:有长乐的长乐台,新兴的白鹿台,在广州的越王台 和朝台。(20)宋《方舆胜览》谓越王台“在广州北悟性寺”。(21)传说佗在此张乐歌舞,故又称歌舞冈。越王台今已不存,康有为有《秋登越台》诗,说明 近代仍存,惜形制不详。朝台是岭南地区隶属于汉朝一统天下的象征性建筑物,历来为人所乐道。朝汉台方位史载不一,当代学者对其是否存在过及在何处曾有讨 论。《水经注》引三国吴交州治姚文式《问答》:“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因岗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 望升拜,名曰朝台。”“复道”在秦汉建筑中常见,想见朝台十分宏伟。唐人许浑有《朝台送客》诗。现许多人认为在今之象岗。赵佗番禺城的地名,成为后代文人 墨客喜咏题材,为广州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皇宫     古籍未见番禺城越王宫殿只字,可能是后城建于前城上,后人不见前城之故。所幸的是近30年来迭有考古新发现。1974年在中山四路市文 化局工地发现一处建筑遗迹,1994年、1997年两次局部发掘,考古部门推断这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后又改称“秦代造船遗址”。遗址主要是三列平行 排列的枕木,是造船的船台与滑道,还是宫殿基础,学术界有不同看法。1988年,在新大新公司建筑工地距地表6米深处发现南越国时期大型建筑遗址,有大型 汉砖,揭露出砖铺面积130多平方米,此处建筑应属南越国宫苑。1995年在中山四路城隍庙前忠佑大街工地距地面4.5- 7米深处掘出南越国大型建筑遗址,探明是一处斗形池状石构建筑遗存,面积约4000平方米。钻探说明其东、南、东南面都有木构建筑遗址,说明宫苑范围颇 大。1997年继续发掘,先后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构水池和一段长150米的石构曲渠,两者同属南越国宫苑园林的人工水景。这是全国至今发掘出的最早的王家园 苑。在南越国宫苑遗迹发现烧过的灰屑和红烧土屑堆积在残瓦片上,厚达10厘米,印证史籍所说其毁于西汉平南越时。此处考古发现荣登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 榜上,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皇陵     南越传五主,武帝佗、文王眜、明王婴齐、四主兴、五主建德。四、五主在位时间很短,不可能建成陵。

  关于婴齐墓。《南海百咏》引沈怀远《南越志》称:“孙权时,闻佗墓多以异宝为殉,乃发卒数千人寻掘其冢,竟不可得。次掘婴齐墓,得王玺、金印、铜剑之 属。”1983年在西村车辆段宿舍工地发现大型西汉前期木椁墓,墓坑长13米、宽6米,已被严重盗掘,有精美玉饰,推测其为婴齐墓。

  关于南越文王墓。1916年在龟冈发掘南越古墓得黄肠木刻(柏木黄心,致累棺外,即以柏木黄心为椁也)。椁板上刻有“甫五”、“甫六”、“甫廿”等多 处隶书。冢空无棺,尚有头骨一片,手足骨数节,铭志无存,冢堂中有古物甚多,掘墓民工分占,仅收回48件。当时推测该墓为南越二主赵胡墓。20世纪40年 代在广州有民谣:“脚踏象岗头,一世唔使愁;摸下大象耳,你咩野都知;骑住大象身,今世无苦辛;住大象尾,食遍广州味;到大象心,满屋是黄金。”莫明其 意。然而1983年在象岗山竟发现第二代南越王赵眜陵。为大型竖穴石室墓,是岭南地区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墓,也是年代最早的彩画石 室墓。墓穴平面“土”字形,由墓道、前室及东西耳室、主室及东西侧室、后藏室共七室组成。南北10.85米,东西最宽12.5米,全墓由大小750多块粗 加工石头结砌而成。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墓石为20公里外的番禺莲花山采石场水路运来,部分石料来自北郊飞鹅岭。前室象征朝堂,全墓只有前室室顶及石壁 绘画;东西耳室分别存放宴饮用具、各类器物;主室为棺室;东西侧室分别为妃妾和奴仆殉葬之地。后藏室是小小的御厨。体现了前朝后寝规制。此墓出土文物千余 件,其中玉器240多件。著名文物有文帝行玺龙纽金印、丝缕玉衣、角形玉杯、屏风铜构件衔蛇人。

  关于赵佗墓。赵眜在位约16年,其墓已有如此丰富之瘗藏,对在位达65年的赵佗墓所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但赵佗生前对后事已有策划,《交广春秋》称 “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异神密之墓”。不仅古人无所获,当代考古人员数十年留意踏勘也不见其迹。《水经注》、《羊城古钞》皆有此记载,相传赵佗葬于 广州禺山,自鸡笼岗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有镌于蒲涧的石马舌上谶诗:“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近似石麒麟”。此真墓形胜。或曰在悟性 寺。赵佗墓倘或发现肯定是一件惊世之事。

  二、南汉国—大兴土木的兴王府

  唐之后,中国境内出现十多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南汉是建于岭南的封建政权。其境域之广、时间之长(仅次于吴越)、国力之盛,都列于十国前茅。南汉建都广州,改称兴王府,其建设倾国力而为,规模宏大。

  (一)历史层面

  1、是确立广州在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阶段

  广州在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并非如通常所说的与广州的建城历史俱来,历二千年不变,而是有一个过程。岭南的政治重心,南越国灭后至隋 以前一直在西江流域;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晋代才确定;而广州的岭南文化中心地位直至南宋以后才稳固确立。南汉国时期对这一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 用。

  2、进一步传人中原礼制

  南汉朝经历了从开始重视引进使用中原人材到本地人才的脱颖而出。在兴王府开科取士,已知南汉状元简文会是咸宁人(由南海县分析),并有进士番禺钟允章等人才。史载南汉王在兴王府有数次祭天活动。

  3、大规模有计划地营建城市

  广州城在唐代还处于发展中改造,有多位知州致力于教民易茅为瓦,列邸肆、开大衢。唐朝灭亡前一年,刘隐主政广州,有在城南凿平禺山扩建城池之举,南汉朝在广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及布局有长远的影响。
  (二)文物层面

  皇城刘隐凿禺山筑双阙,扩建城池号“新南城”。

  强化城市中轴线,唐代岭南节度使署称都府,府前为清海军楼直街,是主干道,向南伸出清海军门至江边。南汉建国,兴王府为一国之都,营建既不受封建社会 等级森严的规制所限,又能集中一国之财力,建设规模非地方政权可比。城内中心区为内城,包括宫城、皇城。宫城位于今中山路以北的财厅前儿童公园一带高地。 将唐节度使府改为乾和殿,筑建昭阳殿、文德殿、万政殿等许多宫殿。宫城之南为皇城,大体以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北京路为中轴,设置中央行政机构与事务 机关。皇城之南为郭城,坊市布列中轴大街左右,称左、右街,是人烟稠密的商住区。郭城南门面向珠江,称鱼藻门(东为咸宁县,西为常康县)。城南凿西湖(亦 称仙湖)。

  城外商业游览区。在城西尤以蕃坊一带(北至今中山路,南达今惠福路和大德路,西抵今人民路,东临今解放路)万商云集,居民密集,水域成网。

  官僚、贵族居住区。在东城与北郊。北郊在唐代甘溪基础上辟御苑,建甘泉宫,亦名芳春园。在今越秀山上建呼鸾道至越王台,改名游台。

  坛庙祭祀区、陵园区。在河南隔山乡乌龙岗一带,筑有郊坛。今遗存龙导尾地名。在番禺新造镇北亭建刘氏陵园区。最近在小谷围岛发现一南汉墓,有专家认为 是郊坛,意见不一。《南海百咏·刘氏郊坛》有“荒凉到处游麋鹿,谁识郊坛八面圆”诗句,说明宋代南汉郊坛已一片荒芜。

  园苑区。分布在各区内及城外围,范围极广,屈大均说是“三城之地,半为离宫苑囿”。(22)

  刘氏尚佛,大造寺庙。环兴王府建成28寺以应天上之28宿。其中创千秋寺(一说.今海幢寺前身)、新藏寺(今大佛寺前身)、宝光寺(后称大通寺)。光 孝寺内现存南汉铁塔,其铸造年代,西塔为大宝六年(963),东塔为大宝十年(967),为我国现存有确切铸造年代的最早铁塔。

  皇宫(园林) 南汉皇宫宫名甚多,见于《南汉书》等处之宫名即有十多处。宫殿极尽奢华。建南薰殿,刻沉香为龙柱,柱皆通透,刻镂础石,各置炉燃香。昭 阳、秀华诸殿以金为仰阳,以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列东西楼上。造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刘晟建乾和殿, 铸柱十有二,周七尺五寸,高丈二尺。刘鋹建万政殿,一柱之饰费白金三千锭,以银为殿衣,间以云母,所居殿宇梁栋、帘箔率以珠杂玳瑁为饰。考古出土南汉宫殿 柱础高59公分,宽113公分,饰以覆莲及,16蹲狮。圆柱直径达60公分,南汉宫殿之宏大可见一斑。

  宫殿构建特点:金银为饰,穷极华丽,是一种追求光彩夺目的夸富心态,从岭南工艺的织金彩、潮锈、金漆木雕可以看出其影响;利用特产之特异为饰,禺山上 建沉香台,构思、工艺奇巧,这对岭南建筑装饰也有遗传,从陈家祠、龙母庙、仁威庙等可见:冶炼金属之应用,铜铸有南汉王像、铁花盆、铁塔,影响及后代的华 林寺阿育王铜塔、佛山铁塔、六榕寺铜塔刹。

  南汉设宫苑使管理园林建设,兴王府成为一座花园城市。园林建设规模为十国中罕见。全城大体分为四区。

  南宫区,在城南西湖,现存湖面440平方米,并几座太湖石。奇石称九曜石,历代有关碑刻97种,今存81种。如勒于石上的北宋米芾诗: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九)怪石,错落动乾文。

  昌华苑区,在河南官洲北亭(今新造镇仍有昌华市之称),广种荔枝,面积广袤(《舆地纪胜》载“周回五十里”)。

  西御苑区,在荔湾泮塘建华林园,以花木取胜,“有桃、梅、莲、菱之属”,又称刘王花坞。今西关蕉园大街为苏氏园遗址,南汉后主常与幸妃李蟾妃微行于此,憩息蕉林。

  甘泉苑区。在今小北门外,扩凿甘泉,筑甘泉苑,建成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有水与流花水相通。沿溪南北三四里皆刺桐、木棉,溪旁平坦大道。城北有流 花桥、芳华园、芳春园等胜景。在越秀山筑呼鸾道直通越王台。道旁遍植菊、芙蓉。因南汉王常游于此,改称游台。广州在上一世纪50年代开挖流花湖、越秀湖、 荔湾湖、麓湖,都在南汉苑囿范围。

  皇陵南汉传四主67年。后主刘鋹降宋,死后葬韶关北王山(狮子岗)。殇帝刘玢在位两年,死于非命,葬处不明。
  高祖刘岩康陵,葬于兴王府城东二十里北亭(今番禺新造镇北亭青岗山),熔铁锢其外,使不可启。明崇祯九年(1636)雷击出穴,农者率子弟以人,只见 “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重各十五斤。中二金像,冕而坐若王者,笄翟如后者,各五六十斤。旁有学士十八,以白银为之。地 皆金蚕珠贝所筑,旁有便房,当窗一宝镜,大径三尺,光烛如白日。宝砚一,砚池中有一玉鱼能游动。碧玉盘一,以水满注其中,有二金鱼影浮出。他珍异物甚众, 不可指识。田父先持宝镜归,光动邻舍,亟扑碎之;一珠人夜辄作怪状,惧而弃之。于是邻人觉而争往。遂白邑令,一旦公私搜发无余。令得玉枕一、金人以归。” (23)墓室为青砖室,分前后室,全长13米,宽3.8米。前室两侧墙下各有8个凸字形壁龛,后室近方形。两室之间有券顶短过道。封门大石板长3米、宽 0.96米、厚0.15米。封门外用单行砖叠砌一器物箱,内置青瓷罐190件,釉陶罐82件,共272件。

  中宗刘晟昭陵。刘晟在位15年,“葬兴王府城东北四十里之博大山”。(24)1954年初,在广州东北约20公里的萝岗镇黄陂石马村发现古墓,墓砖刻 南汉纪年,列石马、石象、翁仲。前后室全长近12米。石灰岩大石板封门。前室左侧砖块砌8个长方形器物箱。出土陶瓷约200件。

  刘岩兄刘隐,追尊列宗,其陵曰德陵,陵址无确载,一说在北亭,一说归葬封开刘王岗。北亭宋地立有石人、马、羊各一对,文武各一。有指此为德陵的。

  三、南明朝—昙花一现的绍武朝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明亡,南明政权迭立,顺治三年(1646)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逃至广州,十一月初二监国,初五称帝,号绍武。军国大 事一倚大学士苏观生。桂王朱由榔十一月十二日在肇庆由两广总督丁魁楚等拥立为永历帝。两帝同室操戈,清将李成栋从潮州选精骑南下广州,十五日碎人东门,唐 王及24到(一说16王)俱亡。苏观生在壁上大书:“生既无成,死亦万古。节报高皇,恩怜老母”,而后自缢。大臣霍子衡大书“忠孝节烈之家”于中堂,北 拜,换大红袍渴拜家庙,全家9口投井。绍武朝不到40天。此后,几经反复,至顺治七年十一月,广州再次被清军攻占并屠城。

  (一)历史层面

  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产生的影响,即抗击异族人主时的顽强斗争精神。南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抗元人粤,对粤人有重大影响,有熊飞勤王,张镇孙卫城之 战,抗元武装斗争长达3年。粤地多处地方立“三忠祠”。清初,南明势力在广东坚持抗清斗争前后长达巧年。绍武帝死后,以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广东三 忠”代表的抗清义军坚持斗争。陈邦彦受伤投水被执,在狱中绝食不肯投降,被凌迟于四牌楼,终年44岁。陈子壮被俘,清两广总督佟养甲让他陪看杀了6人,他 面无惧色,且笑且骂,终被处以锯刑。佟养甲遍召广州诸降臣坐观其受刑。刽子手锯不下去,子壮大呼“蠢奴,人需用板也。”时年51岁。粤剧《血染越王台》即 以此事为题材。陈子壮园宅称东皋别业,今东皋大道地名由此而来。今白云区金沙街(原石井镇)沙贝村下元里有宋名贤陈大夫祠,奉祀陈子壮。张家玉身中九箭, 跃人野塘自杀,怀抱隆武帝赐银印“正大光明”,时年32岁。“明末移民,在精神文化上对岭南人的影响是积极而悲壮的;在物质文化上对岭南人带来的则是一场 破坏和毁灭性的灾难。”(清军攻陷广州城,守城官兵阵亡6千多人。城内居民被杀达数万人)“有了永历政权和一批忠于明王朝的移民,就使岭南人的这场可怕的 灾难变得空前残酷了。”(25)这一幕历史悲剧,考验和锻炼了岭南人民抗击强暴、反对侵略的无畏品质,为鸦片战争及以后一系列反帝反清斗争(广东的团练、 乡勇及民众三元里抗英、反人城斗争)揭开了序幕。

  (二)文物层面

  绍武朝说不上有什么城市建设,皇宫也没有留下记载。后人将绍武君臣遗骸收葬于流花桥畔。1954年迁越秀公园木壳岗,1981年再迁南秀湖畔,立“明绍武君臣冢”。

  南秀湖并列有“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此墓1952在海珠区南箕村发现,原碑为“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 庶夫人之墓”。王兴为绍武朝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永历帝授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加封广宁伯。顺治十四年(1657)尚可喜发兵十万水陆合攻恩平,王 兴孤军作战13月。十六年八月十七夜,王兴令妻妾自缢,然后举火自焚,终年44岁。清军将其人殓巨棺。其弟及孤子将其夫妇迁葬广州。

  在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东侧,有南明回族将领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三人衣冠冢。平南王尚可喜在顺治七年攻城时,羽凤麒自缢于双门底拱北楼,撒、马二人阵亡。后人建“回教三忠墓”,并在此墓北侧建三忠亭。

  注:

  (1)《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2)《史记》卷113《南越尉佗传》。
  (3)《文献通考》卷14。
  (4)《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5)《史记》卷118《淮南衡山传》。
  (6)《广州文物保护工作五年》第64页,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7)《羊城晚报》2003年11月16日报道。
  (8)《晋书.地理志》。
  (9)《水经柱》卷37,“泿水”。
  (10)《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1)《淮南子.人间训》。
  (12)《太平寰宇记》。
  (13)麦英豪:《二千年前的广州》,《广东文物》1996年第2期。
  (14)(15)黎显衡:《关于赵佗城问题之探讨》,《广东文物.千年特刊》2000年。
  (16)仇巨川:《羊城右钞》卷3,“寺观.光孝寺”。
  (17)仇巨川:《羊城右钞》卷3,“茔墓.任嚣墓”。
  (18)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34,“岭南道一.岭南节度使”。
  (19)仇巨川:《羊城右钞》卷7,“古迹.越华楼”。
  (20)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四台”。
  (21)祝穆编、祝洙补订:《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广州”。
  (2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名园”。
  (23)仇巨川:《羊城右钞》卷三,“茔墓.刘龚墓”。
  (24)梁廷枡:(《南汉书》卷4,《中宗纪》。
  (25)陈乃刚:《岭南文化》第77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