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星期六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麥克馬洪線
南方網 寫到:
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麥克馬洪線
==============================================================
2003-06-17 03:48:02
南方網訊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裡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崑崙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崑崙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的背景。
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一貫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處於混亂的局面,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這是向中印邊界東段--從阿薩姆平原的邊緣向喜馬拉雅山進行侵略擴張的大好機會。於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討伐隊'向中國這部分地區的部落種族進行武力鎮壓、金錢引誘以及所謂訂立契約外,還派大批測量探險隊,化裝成僧人、商人、探險旅行者,竄入西藏東南部中印邊境地區,偷偷地進行大量的偵察、測繪(偷測)等活動,為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慣畫一條侵佔中國西藏大片領土的所謂印藏邊界線作技術上的準備。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英國趁辛亥革命鼎革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於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中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襲出去,由於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及其助視爾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裡進行私下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等人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紮在秘密換文上簽字,騙奪中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914年3月24日,麥克馬洪在德裡交給夏扎秘密換文,換文的附件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邊界線的地圖,要求夏紮在上面簽字蓋印。麥克學洪在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麼原則,條件畫出的,而僅劃在比例頁為1英吋等於8英里的地圖上。當夏紮在簽字時,表現推委、遲疑不決,貝爾馬上變了臉色,發脾氣,夏紮在威脅利誘之下,在'麥線'圖上簽字。
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內維爾 ·馬克斯韋爾曾指出:所謂'麥克學洪線,'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個代表團與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爵土在德裡所作的一樁未經授權的秘密交易的產物,麥克馬洪以威逼利誘(表示願意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手段,說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種邊界線的劃法--把邊界線向北推移了大約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國《南方》月刊,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
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範圍包括西藏在南之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約等於我國的漸江省,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後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對於這條非法的'麥克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後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並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
英國知道炮製這條'麥線'的非正義性,所以政府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然而,英國侵略者既作賊心虛,又貪婪成性,在時隔20多年後,於1938年又故態復萌,幹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當來,採取偽造證據、偷梁換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篡改該卷中關於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偽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重新出版該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這樣,1938年印刷的標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偽本中,出現了'麥線'秘密的非法文件。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 '。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製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中心邊境西段,1846年英國吞併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佔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製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崑崙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約翰遜線'。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從不承認'約翰遜線'線,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編輯:唐亮)
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麥克馬洪線
==============================================================
2003-06-17 03:48:02
南方網訊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裡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崑崙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腦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崑崙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的背景。
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一貫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處於混亂的局面,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這是向中印邊界東段--從阿薩姆平原的邊緣向喜馬拉雅山進行侵略擴張的大好機會。於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討伐隊'向中國這部分地區的部落種族進行武力鎮壓、金錢引誘以及所謂訂立契約外,還派大批測量探險隊,化裝成僧人、商人、探險旅行者,竄入西藏東南部中印邊境地區,偷偷地進行大量的偵察、測繪(偷測)等活動,為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慣畫一條侵佔中國西藏大片領土的所謂印藏邊界線作技術上的準備。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英國趁辛亥革命鼎革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於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中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襲出去,由於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及其助視爾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裡進行私下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等人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紮在秘密換文上簽字,騙奪中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914年3月24日,麥克馬洪在德裡交給夏扎秘密換文,換文的附件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邊界線的地圖,要求夏紮在上面簽字蓋印。麥克學洪在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麼原則,條件畫出的,而僅劃在比例頁為1英吋等於8英里的地圖上。當夏紮在簽字時,表現推委、遲疑不決,貝爾馬上變了臉色,發脾氣,夏紮在威脅利誘之下,在'麥線'圖上簽字。
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內維爾 ·馬克斯韋爾曾指出:所謂'麥克學洪線,'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個代表團與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爵土在德裡所作的一樁未經授權的秘密交易的產物,麥克馬洪以威逼利誘(表示願意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手段,說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種邊界線的劃法--把邊界線向北推移了大約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國《南方》月刊,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
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範圍包括西藏在南之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約等於我國的漸江省,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後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對於這條非法的'麥克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後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並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
英國知道炮製這條'麥線'的非正義性,所以政府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然而,英國侵略者既作賊心虛,又貪婪成性,在時隔20多年後,於1938年又故態復萌,幹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當來,採取偽造證據、偷梁換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篡改該卷中關於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偽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重新出版該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這樣,1938年印刷的標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偽本中,出現了'麥線'秘密的非法文件。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 '。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製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中心邊境西段,1846年英國吞併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佔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製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崑崙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約翰遜線'。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從不承認'約翰遜線'線,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編輯:唐亮)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政府錢袋鼓/百姓荷包癟 財稅專家則稱居民實際收入下降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12050740.asp
政府錢袋鼓/百姓荷包癟 財稅專家則稱居民實際收入下降
2007-12-05 10:32:03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遊星宇
圖:今年6月,廣州雙特困家庭代表在建好的廉租房內參觀。為確保年底前解決 5643戶雙特困家庭的住房問題,廣州市投入18.35億元建廉租房。
1-10月廣東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職工平均工資漲幅不大,財稅專家則稱居民實際收入下降
上周,廣州市民李韋敏和家人自駕車到江西龍南度了一個週末,兩天下來家人都玩得挺開心,可就是一路被收費站攔了8次,讓他感覺有點掃興。
他們走的是105國道,不到300公里的路段,就有8座收費站。一路經過白雲區、從化市、韶關新豐縣、河源連平縣,一個地方兩座,進來收一次,出去再 收一次。「每個收費站都打著『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旗號,難道政府修路都要貸款?那我們每年交這麼多稅,不用來修路,都被用到哪裡去了?」李韋敏不解地 說。
繼今年全國財政收入有望突破5萬億元、比去年增收1.2萬億的消息傳出後,上周廣東省統計局也公佈數據稱,今年1-10月,來源於廣東的財政 總收入高達6365.62億元,增長50.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4個百分點。廣東有著如此雄厚的財力,修路為什麼還需要貸款?隨著人民當家做主 的意識慢慢增強,今後政府在花錢上,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多這樣的質疑。
的確,一方面,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可另一方面,廣東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幅度,近幾年卻在逐年下降。GDP、CPI、房價……什麼都在漲,但居民收入的漲幅跟不上,那就意味著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了。
在今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上,廣東省常務副省長鍾陽勝發表了題為「完善地方公共財政體制,要為民理好財」的文章,提出要為民理財。
如何才能為民理好財,讓國富民亦富?相信每一級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廣東財政入賬超六千億
雖然廣東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這些錢當中,留在廣東的並不多,其中2/3以上都被中央財政拿走了
上週四晚上,省統計局在其官方網站上掛出了一條統計快訊,很不起眼,但裡面的一段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1-10月,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6365.62億元,增長50.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4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50%多,這個速度確實比較厲害。」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長丁力在聽到這個數據後,也多少有點吃驚,因為往年財政收入的增長 都在20%左右。他同時表示,今年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財政收入增加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前幾年廣東在重化工業方面的投資,今年也逐步收到了成效。
儘管截至記者發稿前,省財政廳尚未對本報記者發出的採訪提綱給出答覆,但財稅專家、中山大學稅收與理財研究中心主任楊衛華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公開數據,向記者解讀了「財政總收入50.6%的增幅」的原因。
「除了GDP,物價上漲也是財政收入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楊衛華分析說,「1-10月廣東的CPI上漲3.3%,必然帶來相應的財政收入增長。此 外,股票價格的上漲、證券交易稅費的增長,也拉動了財政收入的增長。從上半年開始,滬深股市每天的成交量都動輒上千億,而從5月30日開始國家還將股票交 易印花稅從1‰提高到3‰,因此我預計今年的證券交易稅費至少是去年的5倍以上。」
財政收入增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今年來房價地價的飆升。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省房地產開發企業購置土地面積2219.9 萬平方米,增長45.8%,土地購置均價1142元/平方米,增長24.4%;本年成交土地價款179.01億元,同比增長44.7%,本年土地購置費 253.61億元,同比增長81.4%。
雖然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這些錢當中,留在廣東的並不多。「財政總收入有6000多億,但廣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只有2046.97億 元,增長28.2%,其中稅收收入1795.86億元,增長31.1%。」對此,楊衛華認為,這說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中2/3以上都被中央財政拿走了,而 且廣東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大部分是稅收拉動的。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廣州,由於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廣州市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中央和省。
居民收入實際是下降了
商品房、日常消費品等價格一直在漲,居民收入也不是沒有漲,而是漲得不夠快,跟不上物價、房價漲幅
CPI 、房價地價的上漲,拉動了財政收入的上漲,可老百姓的感覺卻是錢袋子沒預期中的鼓起來。
來自江西的小劉,2002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廣州,進入天河崗頂一家IT企業的技術部門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生活還算滋潤。都說三年一道 坎,到了2005年底,當他覺得應該告別租房的生活時,他手上只有10萬元,而當時市區的房價是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要買一個70平方米的房子,首期 付款他還差兩萬多元。
「再等幾個月,就夠了。」這是他當時的想法,但現在回想起來,他後悔莫及,後悔當時沒有向親友開口借這兩萬多元。無奈之下他只能繼續等,可這 一等就是兩年,兩年下來小劉的積蓄只增加了區區5萬元,可房價卻整整翻了一倍。當初他看中的海珠區一個樓盤,每平方米只是6000元,現在成了二手房,也 要價每平米1.2萬。
每次和朋友談起買房,小劉都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朋友:「房價肯定還要漲的,有錢就趕快買,貸款借錢砸鍋賣鐵也得趕快買,不然越等到後面,差的錢就越來越多!」
省統計局一位官員向記者介紹,通俗地說,GDP是由國家稅收、企業利潤、職工工資和設備折舊這四個因素構成。以1-10月廣東的GDP為例, 在四個構成因素中,國家稅收增長迅猛,企業利潤也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長,折舊率保持不變,而職工工資的增長沒有上兩位數,因此GDP也只增長百分之十 幾。
楊衛華也提出,商品房、日常消費品等價格一直在上漲,居民的收入也不是沒有漲,而是漲得不夠快,跟不上物價、房價的漲幅,因此居民的實際收入是下降了。
這個看法,在很多統計分析中都可以得到證實。上月省統計局科研所發佈了一篇名為《增強社會消費力,促進廣東經濟發展》的統計分析,就提出了廣 東經濟發展中社會消費力較低等問題及原因。分析指出,GDP總量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的廣東,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在近20年卻在不斷下降,2006 年的38.7%,更是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GDP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長相比,二者之間顯得不夠協調。
統計還顯示,在2000年時,廣東職工平均工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西藏,名列全國第四,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廣東陸續被浙江、天津超過,且2006年廣東職工平均工資比上年的增長幅度僅為9.3%,遠低於全國14.4%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
這一切直接導致了廣東居民的消費力不足。2006年廣東最終消費率(社會總消費額占GDP的比重)為49.2%,低於全國49.9%的平均水平,為改革開放29年來最低值。這個消費率比1978年足足下降了17.8個百分點,算下來年均下降0.64個百分點。
政府花錢民生比重增
在財政收入屢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廣東今年用於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支出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
可喜的是,隨著財政惠民工作的推進,廣東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正逐年加大對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支持力度。
11月28日下午,廣州市民梁女士通過搖珠,如願以償地分到金沙洲新社區的一套兩房一廳單位,明年春節前,他們全家就將住進政府建的廉租房裡。在這之前,梁女士從出生,到結婚生子,幾十年來都是住在父母的那間42平方米的平房裡。
「我現在和爸媽、老公、兒子還有姐姐和她的孩子一直擠在爸媽的42平方米的老房子裡,有時候姐夫也會來住。一到熱天,就受不了。」梁女士對記者說,而這一切馬上將成為往事。
這是廣州市為了確保在2007年底前解決全市5643戶雙特困的住房問題,投入18.35億元建的廉租房。此外,針對目前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 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廣州還放棄高地價的回報,在全國率先採取「限戶型、限房價、競房價、競地價」的辦法,優先供應中小戶型、中低價位限價商品住宅。 2006年8月至今,廣州共公開出讓14宗限價房用地,用地面積132.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277.5萬平方米。
今年年底,廣州市首批限價房將正式面市。兩年前沒以每平方米6000元買成房子的小劉,已經決定申購一處限價6500元/平方米的限價房,希望能圓自己的買房夢。
和住房一樣,城市交通也是近年來財政重點投入的項目。今後有車一族的煩惱會越來越少,因為今年廣州市將加大投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緩解中心城 區停車難問題,而在今年9月廣州市政府就花了近60億元將東、南、西環高速公路,從外商手裡買了回來,並停止收費將其納入年票制。「接下來我們還準備把北 環高速也買回來!」昨天,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向市人大代表視察組匯報時說。
其實這一切,正是財政資金大力投入公共事業建設的成果。在財政收入屢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廣東今年用於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支出的比重也在逐 年提高。如在去年廣東省一般預算支出中,用於公共服務、發展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的支出占63.1%,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用於經濟建設支出的比 重保持在了20%左右。
國富之後如何讓民富
「政府錢袋子越來越鼓,但不少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還是不多,政府應考慮通過二次分配把錢更多地用於改善民生」
儘管財政支出已經有所調整,但丁力仍認為,政府擁有太多的財政收入,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可能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花錢大手大腳,比如常見 的 「歲末突擊花錢」;二是偏高的稅率,將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負擔,特別是現在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正是用錢的時候,政府此時可以 考慮適當減輕企業的稅負。
他還建議,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但不少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還是不多,因此接下來政府應該考慮通過二次分配,把這些錢更多地用於改善民生。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句口號說起來容易,但究竟怎麼用,相信每一級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楊衛華掰著手指對記者說:「衣、食、住、 行、讀書、看病,這是老百姓感受最大的方面。現在我們已經衣食無憂,因此後面四項是財政必須要重點傾斜的項目。比如政府有錢,就應該把建公路的貸款提前還 了,把以前給私人建的公路買回來,還路於民。」
楊衛華還認為,今年廣東土地出讓金的增長幅度過大,這樣的增長幅度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調控,比如設置一定比例的土地,以限價、限戶型的方式出讓,或者直接用於建經濟適用房。只有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才算是為民理好財。
另外,楊衛華還建議,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政府還應考慮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1600元的起征點確實太低了,以前內地是800元的時 候廣東就是1600元,現在內地提高到1600元,可廣東還是沒變。我認為適當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有利於提高社會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的。」
儘管政府在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少老百姓還是認為政府可以做得更好。市民朱先生就認為,廣州應該有財力和北京一樣補貼交通,做到地鐵兩元任坐,刷卡坐公交車最低只要四毛錢。這樣他每天上下班都可以省下6元錢,一個月下來相當於收入增加了100多元。
■相關新聞
廣州財政增幅低於中央和省
預計16.68%的年增幅將列全省倒數第一,明年擬花20億元在民生方面
「由於基數大,又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因此預計今年廣州的財政收入將遠遠低於中央和省的增幅,列全省倒數第一,請各位代表理解。」昨天上午,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向市人大代表視察組匯報今年全市財政收支和明年預算編製的情況時透露。
白雲區財政幾乎是負增長
在昨天的匯報中,張傑明首先向人大代表視察組介紹了今年的財政收支情況。經初步測算,今年廣州地區組織的一般預算收入為2060億元,同比增 長 19.14%;全市一般預算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6.68%。但由於廣州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導致中央和省的增長 幅度遠遠大於廣州市。預計全年廣州地區組織的一般預算收入中,中央庫1315億元,增長19.11%;省庫247億元,增長24.75%;市庫498億 元,增長16.68%。
對此,張傑明表示,這個增長幅度預計將列全省倒數第一,但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希望各位代表能夠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廣州的基數太大,同樣增長200億元,對廣州來說增幅不到20%,而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可能都翻倍了。」
而在全市各區(縣級市),財政收入的增幅也很不平衡。如今年1-10月一般預算收入增長最大的南沙,居然猛增75.37%;而白雲區僅同比增 長了3.7%,扣除物價因素,幾乎是負增長。對此,與會的人大代表紛紛提出,南沙區財政大幅增長也得益於該區工業發展迅猛,前三季度GDP猛增 53.68%;而白雲區則要反思其經濟增長方式了,不能老是出租廠房、發展低端加工業了,否則遲早要被花都區超越。
前十月廣州財政花了379億
在財政支出方面,截至10月底,廣州全市一般預算支出379億元,同比增長16.24%,其中重點加大了對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而在今年的 重點項目中,廣州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支付了地鐵建設資金10.09億元,白雲國際會議中心4.28億元,廣州大學城建設7.47億元,7條河湧整治 5.53億元,城市污水處理3.22億元,從化溫泉養生谷開發項目1.04億元。
對於明年的財政預算編製,張傑明表示,根據可支配財力預計數,明年廣州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計劃246億元,比上年年初計劃的226億元,增支 20億元,增長8.85%。而目前,市委、市政府就已經確定近20億元民生方面的支出項目,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標準增支9.6億元,市直事業單位工 作人員和退休人員調整津貼5.1億元,社會申辦退休人員過渡性基本醫療保險金資助1.48億元,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資助金1.1億元,城鄉困難群眾重 大疾病醫療救助經費1億元等。
張傑明還介紹說,2008年財政支出安排的基本原則是:首先滿足教育、文化、衛生等法定支出的相關要求,資金安排上向弱勢群體、社會公益事業 傾斜,剩餘的資金再安排其它支出。「反正我們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各單位的工資和辦公經費一定會保證,但如果有什麼項目,有錢就沒問題,排不下的話就得 先壓。」
責任編輯:
政府錢袋鼓/百姓荷包癟 財稅專家則稱居民實際收入下降
2007-12-05 10:32:03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遊星宇
圖:今年6月,廣州雙特困家庭代表在建好的廉租房內參觀。為確保年底前解決 5643戶雙特困家庭的住房問題,廣州市投入18.35億元建廉租房。
1-10月廣東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職工平均工資漲幅不大,財稅專家則稱居民實際收入下降
上周,廣州市民李韋敏和家人自駕車到江西龍南度了一個週末,兩天下來家人都玩得挺開心,可就是一路被收費站攔了8次,讓他感覺有點掃興。
他們走的是105國道,不到300公里的路段,就有8座收費站。一路經過白雲區、從化市、韶關新豐縣、河源連平縣,一個地方兩座,進來收一次,出去再 收一次。「每個收費站都打著『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旗號,難道政府修路都要貸款?那我們每年交這麼多稅,不用來修路,都被用到哪裡去了?」李韋敏不解地 說。
繼今年全國財政收入有望突破5萬億元、比去年增收1.2萬億的消息傳出後,上周廣東省統計局也公佈數據稱,今年1-10月,來源於廣東的財政 總收入高達6365.62億元,增長50.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4個百分點。廣東有著如此雄厚的財力,修路為什麼還需要貸款?隨著人民當家做主 的意識慢慢增強,今後政府在花錢上,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多這樣的質疑。
的確,一方面,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可另一方面,廣東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幅度,近幾年卻在逐年下降。GDP、CPI、房價……什麼都在漲,但居民收入的漲幅跟不上,那就意味著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了。
在今年5月10日的《人民日報》上,廣東省常務副省長鍾陽勝發表了題為「完善地方公共財政體制,要為民理好財」的文章,提出要為民理財。
如何才能為民理好財,讓國富民亦富?相信每一級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廣東財政入賬超六千億
雖然廣東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這些錢當中,留在廣東的並不多,其中2/3以上都被中央財政拿走了
上週四晚上,省統計局在其官方網站上掛出了一條統計快訊,很不起眼,但裡面的一段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1-10月,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6365.62億元,增長50.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4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50%多,這個速度確實比較厲害。」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長丁力在聽到這個數據後,也多少有點吃驚,因為往年財政收入的增長 都在20%左右。他同時表示,今年來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財政收入增加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前幾年廣東在重化工業方面的投資,今年也逐步收到了成效。
儘管截至記者發稿前,省財政廳尚未對本報記者發出的採訪提綱給出答覆,但財稅專家、中山大學稅收與理財研究中心主任楊衛華教授通過一系列的公開數據,向記者解讀了「財政總收入50.6%的增幅」的原因。
「除了GDP,物價上漲也是財政收入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楊衛華分析說,「1-10月廣東的CPI上漲3.3%,必然帶來相應的財政收入增長。此 外,股票價格的上漲、證券交易稅費的增長,也拉動了財政收入的增長。從上半年開始,滬深股市每天的成交量都動輒上千億,而從5月30日開始國家還將股票交 易印花稅從1‰提高到3‰,因此我預計今年的證券交易稅費至少是去年的5倍以上。」
財政收入增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今年來房價地價的飆升。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省房地產開發企業購置土地面積2219.9 萬平方米,增長45.8%,土地購置均價1142元/平方米,增長24.4%;本年成交土地價款179.01億元,同比增長44.7%,本年土地購置費 253.61億元,同比增長81.4%。
雖然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猛增五成,但這些錢當中,留在廣東的並不多。「財政總收入有6000多億,但廣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只有2046.97億 元,增長28.2%,其中稅收收入1795.86億元,增長31.1%。」對此,楊衛華認為,這說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中2/3以上都被中央財政拿走了,而 且廣東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大部分是稅收拉動的。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廣州,由於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廣州市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中央和省。
居民收入實際是下降了
商品房、日常消費品等價格一直在漲,居民收入也不是沒有漲,而是漲得不夠快,跟不上物價、房價漲幅
CPI 、房價地價的上漲,拉動了財政收入的上漲,可老百姓的感覺卻是錢袋子沒預期中的鼓起來。
來自江西的小劉,2002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廣州,進入天河崗頂一家IT企業的技術部門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生活還算滋潤。都說三年一道 坎,到了2005年底,當他覺得應該告別租房的生活時,他手上只有10萬元,而當時市區的房價是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要買一個70平方米的房子,首期 付款他還差兩萬多元。
「再等幾個月,就夠了。」這是他當時的想法,但現在回想起來,他後悔莫及,後悔當時沒有向親友開口借這兩萬多元。無奈之下他只能繼續等,可這 一等就是兩年,兩年下來小劉的積蓄只增加了區區5萬元,可房價卻整整翻了一倍。當初他看中的海珠區一個樓盤,每平方米只是6000元,現在成了二手房,也 要價每平米1.2萬。
每次和朋友談起買房,小劉都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朋友:「房價肯定還要漲的,有錢就趕快買,貸款借錢砸鍋賣鐵也得趕快買,不然越等到後面,差的錢就越來越多!」
省統計局一位官員向記者介紹,通俗地說,GDP是由國家稅收、企業利潤、職工工資和設備折舊這四個因素構成。以1-10月廣東的GDP為例, 在四個構成因素中,國家稅收增長迅猛,企業利潤也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長,折舊率保持不變,而職工工資的增長沒有上兩位數,因此GDP也只增長百分之十 幾。
楊衛華也提出,商品房、日常消費品等價格一直在上漲,居民的收入也不是沒有漲,而是漲得不夠快,跟不上物價、房價的漲幅,因此居民的實際收入是下降了。
這個看法,在很多統計分析中都可以得到證實。上月省統計局科研所發佈了一篇名為《增強社會消費力,促進廣東經濟發展》的統計分析,就提出了廣 東經濟發展中社會消費力較低等問題及原因。分析指出,GDP總量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的廣東,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在近20年卻在不斷下降,2006 年的38.7%,更是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GDP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長相比,二者之間顯得不夠協調。
統計還顯示,在2000年時,廣東職工平均工資僅次於上海、北京和西藏,名列全國第四,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廣東陸續被浙江、天津超過,且2006年廣東職工平均工資比上年的增長幅度僅為9.3%,遠低於全國14.4%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
這一切直接導致了廣東居民的消費力不足。2006年廣東最終消費率(社會總消費額占GDP的比重)為49.2%,低於全國49.9%的平均水平,為改革開放29年來最低值。這個消費率比1978年足足下降了17.8個百分點,算下來年均下降0.64個百分點。
政府花錢民生比重增
在財政收入屢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廣東今年用於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支出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
可喜的是,隨著財政惠民工作的推進,廣東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正逐年加大對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支持力度。
11月28日下午,廣州市民梁女士通過搖珠,如願以償地分到金沙洲新社區的一套兩房一廳單位,明年春節前,他們全家就將住進政府建的廉租房裡。在這之前,梁女士從出生,到結婚生子,幾十年來都是住在父母的那間42平方米的平房裡。
「我現在和爸媽、老公、兒子還有姐姐和她的孩子一直擠在爸媽的42平方米的老房子裡,有時候姐夫也會來住。一到熱天,就受不了。」梁女士對記者說,而這一切馬上將成為往事。
這是廣州市為了確保在2007年底前解決全市5643戶雙特困的住房問題,投入18.35億元建的廉租房。此外,針對目前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 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廣州還放棄高地價的回報,在全國率先採取「限戶型、限房價、競房價、競地價」的辦法,優先供應中小戶型、中低價位限價商品住宅。 2006年8月至今,廣州共公開出讓14宗限價房用地,用地面積132.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277.5萬平方米。
今年年底,廣州市首批限價房將正式面市。兩年前沒以每平方米6000元買成房子的小劉,已經決定申購一處限價6500元/平方米的限價房,希望能圓自己的買房夢。
和住房一樣,城市交通也是近年來財政重點投入的項目。今後有車一族的煩惱會越來越少,因為今年廣州市將加大投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緩解中心城 區停車難問題,而在今年9月廣州市政府就花了近60億元將東、南、西環高速公路,從外商手裡買了回來,並停止收費將其納入年票制。「接下來我們還準備把北 環高速也買回來!」昨天,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向市人大代表視察組匯報時說。
其實這一切,正是財政資金大力投入公共事業建設的成果。在財政收入屢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廣東今年用於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支出的比重也在逐 年提高。如在去年廣東省一般預算支出中,用於公共服務、發展公益事業和實施公共管理的支出占63.1%,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用於經濟建設支出的比 重保持在了20%左右。
國富之後如何讓民富
「政府錢袋子越來越鼓,但不少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還是不多,政府應考慮通過二次分配把錢更多地用於改善民生」
儘管財政支出已經有所調整,但丁力仍認為,政府擁有太多的財政收入,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可能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花錢大手大腳,比如常見 的 「歲末突擊花錢」;二是偏高的稅率,將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負擔,特別是現在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正是用錢的時候,政府此時可以 考慮適當減輕企業的稅負。
他還建議,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但不少老百姓口袋裡的錢還是不多,因此接下來政府應該考慮通過二次分配,把這些錢更多地用於改善民生。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句口號說起來容易,但究竟怎麼用,相信每一級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楊衛華掰著手指對記者說:「衣、食、住、 行、讀書、看病,這是老百姓感受最大的方面。現在我們已經衣食無憂,因此後面四項是財政必須要重點傾斜的項目。比如政府有錢,就應該把建公路的貸款提前還 了,把以前給私人建的公路買回來,還路於民。」
楊衛華還認為,今年廣東土地出讓金的增長幅度過大,這樣的增長幅度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調控,比如設置一定比例的土地,以限價、限戶型的方式出讓,或者直接用於建經濟適用房。只有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才算是為民理好財。
另外,楊衛華還建議,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政府還應考慮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1600元的起征點確實太低了,以前內地是800元的時 候廣東就是1600元,現在內地提高到1600元,可廣東還是沒變。我認為適當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有利於提高社會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的。」
儘管政府在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少老百姓還是認為政府可以做得更好。市民朱先生就認為,廣州應該有財力和北京一樣補貼交通,做到地鐵兩元任坐,刷卡坐公交車最低只要四毛錢。這樣他每天上下班都可以省下6元錢,一個月下來相當於收入增加了100多元。
■相關新聞
廣州財政增幅低於中央和省
預計16.68%的年增幅將列全省倒數第一,明年擬花20億元在民生方面
「由於基數大,又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因此預計今年廣州的財政收入將遠遠低於中央和省的增幅,列全省倒數第一,請各位代表理解。」昨天上午,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傑明向市人大代表視察組匯報今年全市財政收支和明年預算編製的情況時透露。
白雲區財政幾乎是負增長
在昨天的匯報中,張傑明首先向人大代表視察組介紹了今年的財政收支情況。經初步測算,今年廣州地區組織的一般預算收入為2060億元,同比增 長 19.14%;全市一般預算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6.68%。但由於廣州幾乎不參與移動、電力和捲煙等稅源集中行業的稅收分成,導致中央和省的增長 幅度遠遠大於廣州市。預計全年廣州地區組織的一般預算收入中,中央庫1315億元,增長19.11%;省庫247億元,增長24.75%;市庫498億 元,增長16.68%。
對此,張傑明表示,這個增長幅度預計將列全省倒數第一,但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希望各位代表能夠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廣州的基數太大,同樣增長200億元,對廣州來說增幅不到20%,而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可能都翻倍了。」
而在全市各區(縣級市),財政收入的增幅也很不平衡。如今年1-10月一般預算收入增長最大的南沙,居然猛增75.37%;而白雲區僅同比增 長了3.7%,扣除物價因素,幾乎是負增長。對此,與會的人大代表紛紛提出,南沙區財政大幅增長也得益於該區工業發展迅猛,前三季度GDP猛增 53.68%;而白雲區則要反思其經濟增長方式了,不能老是出租廠房、發展低端加工業了,否則遲早要被花都區超越。
前十月廣州財政花了379億
在財政支出方面,截至10月底,廣州全市一般預算支出379億元,同比增長16.24%,其中重點加大了對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而在今年的 重點項目中,廣州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支付了地鐵建設資金10.09億元,白雲國際會議中心4.28億元,廣州大學城建設7.47億元,7條河湧整治 5.53億元,城市污水處理3.22億元,從化溫泉養生谷開發項目1.04億元。
對於明年的財政預算編製,張傑明表示,根據可支配財力預計數,明年廣州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計劃246億元,比上年年初計劃的226億元,增支 20億元,增長8.85%。而目前,市委、市政府就已經確定近20億元民生方面的支出項目,如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標準增支9.6億元,市直事業單位工 作人員和退休人員調整津貼5.1億元,社會申辦退休人員過渡性基本醫療保險金資助1.48億元,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資助金1.1億元,城鄉困難群眾重 大疾病醫療救助經費1億元等。
張傑明還介紹說,2008年財政支出安排的基本原則是:首先滿足教育、文化、衛生等法定支出的相關要求,資金安排上向弱勢群體、社會公益事業 傾斜,剩餘的資金再安排其它支出。「反正我們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各單位的工資和辦公經費一定會保證,但如果有什麼項目,有錢就沒問題,排不下的話就得 先壓。」
責任編輯:
我國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今年多收了一萬億,怎麼花?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12040804.asp
我國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今年多收了一萬億,怎麼花?
2007-12-04 10:01:39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韓福東
財政部副部長透露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將突破5萬億元,業內人士稱財政支出將更多地投向民生方面
國富與民富
12月1日,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廣西領導幹部「時代前沿知識」系列講座上透露:預計今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將突破5萬億元,與2006年相比將增收1.2萬億元。
2007年行將結束,物價還在飛漲。國家財政收入破紀錄地達到5萬億元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攀升到6.5%的高位。「通貨膨脹」,一個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銷匿多年的名詞,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通脹畢竟是通脹,雖然,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說,總體上還屬於「溫和通脹」。
控制通脹,需要宏觀政策層面的調整。經濟過熱和明顯通脹,已引起中央高層的警覺。有消息說,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天在京召開,如何有效防止經濟過熱和明顯通脹,將是會議的核心話題,如無意外,它也將成為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
對一個以人民福祉為重且有充裕支付能力的政府而言,靠財政支出來增加民眾的幸福感,也將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這是我們這組報道的一個初衷,即 在國富語境下,確立民眾的利益分享模式。我們相信,這有賴於政府財政的進一步向民生傾斜,也有賴於進一步改革鬆弛且不透明的財政體制。
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老百姓的感覺卻是錢袋子沒如預期中的鼓起來。本報這組報道試圖探尋國富與民富同步增長的路徑和空間,如果讀者在此方面有好的意見和建議,歡迎撥打本報電話(020-87388888)。
1999年,我國財政收入突破1萬億元;
2003年,突破2萬億元;
2005年,突破3萬億元;
2006年,突破3.8萬億元;
2007年,預計突破5萬億元
●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高
●增加稅種和提高稅率
●物價因素
●二、三產業的巨大貢獻
●進口環節稅收大量增長
●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較快提高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分析,財政收入之所以增加這麼多,至少有六大因素
汪生義校長為錢發愁。在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東鄉縣的董嶺鄉中心小學,政府財政現在撥給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是90元,「只夠基本開支,不能夠搞 其他活動。」汪生義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他的160餘名小學生還在破舊的危房中上課,新校舍正在興建中,但資金並非來自政府財政。
他並不知道,財政部、教育部此前剛剛印發了《關於調整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中西部地區農村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將提高到150元。
11月28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在財政部網站上發佈消息稱,從2007年起的3年內,將新增經費470億元左右,用於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對汪生義來說,這種利好消息近年來是越來越多了。
增加470億元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決定,是在今年國家財政收入超5萬億幾成定局的背景下作出的。這個數字比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的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預算,高出至少6000億元。5萬億元的財政收入都用在什麼地方?多出來的6000億元又該怎樣花?
政府對財政的經濟性支出興趣明顯下降,而更加傾向於社會性的財政支出。這種財政導向,事實上自十六大已現端倪,但今年確實更為突出。對義務教 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只是這種導向的一個側面而已。2007年財政支出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出現歷史上少有的高增長,被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副所長劉尚希稱為「轉折性的變化」。
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
今年中國GDP增長率最高預計只在13%以下,這當然也是一個令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生畏的數字,但和財政收入增長比起來,顯然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劉尚希所在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作為財政部直屬的智囊機構,在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總額突破2.6萬億元的時候,就意識到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將超過5萬億元。這幾乎已是當時中國經濟學界的共識。
即便如此,當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1月25日在一次高峰年會上爆出「2007年全年財政收入總規模預計可達5萬億元」時,還是引來輿論的嘩然——去年全國財政收入3.93萬億,較今年少了1萬多億;換個角度說,如無意外,今年的財政收入比去年將增加約30%。
考慮到這種增長發生在中國財政收入連續多年躍進基礎上,就不能不令人更感驚奇。全國財政收入近年可謂一年一個新台階:2003年突破2萬億 元, 2004年突破2.5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2006年接近4萬億元,而今年的財政增長,則令此前的每一次增長都失色很多。
今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有多高?現有多個版本行世,但最高的預計也只在13%以下。這當然也是一個令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生畏的數字,但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比起來,顯然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國財政收入的增幅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
此前,有中央黨校專家表示,財政收入最為明顯的增量還是來自於各級政府土地出讓金的所得。之前每年的土地出讓金並不計入當年的財政收入,而今 年將此從預算外調到預算內,將直接為國庫擴容7000億元。如果扣除這些因為計算方法調整帶來的賬面收入,實際國內財政收入的增幅並不驚人。
但這種說法並未獲得權威人士證實。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土地出讓金在今年被納入財政收 入的說法並不準確。財政部財政科研所所長賈康亦表示對此並不知情。記者將此轉述給上述中央黨校專家後,他表示,7000億元是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的總和, 現在只有部分地方政府將其納入財政收入,現在不好說會有多大數額。
此前,賀鏗和前來全國人大匯報的財政部官員進行過交談。「增收原因很多。」賀鏗說,財政部官員未談到土地出讓金對財政收入的拉動作用。
「財政收入之所以增加這麼多,至少有六大因素。」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在他的分析中,增長主要不是由於增加稅種 和提高稅率,物價因素、二、三產業的巨大貢獻、進口環節稅收的大量增長、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的較快提高,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高等,才是今年國家財政收入劇 增的主因。
財政政策「人本」色彩漸濃
以社保補助支出為例,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只有38.88億;2002年升為55.81億;2003年,實際決算數飆升到144.4億。也就是在這一年,「新政」概念被媒體熱炒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國家財政收入劇增,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但這種高速發展,已經引起了中央高層的警惕。今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 議指出,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11月,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的講話中將「一防」變為「三防」——「防經濟增長偏 快轉向過熱、防物價全面上漲和防資產泡沫」。而11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則強調了「三防」中的前兩個。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認為,為防止經濟過熱,中央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擴張性的財政支出,如發行國債。從這個意義上講,超過預算部分的 政府財政收入,其支出會向民生傾斜,但對民生投入比例,更多的不是取決於經濟發展狀況,而是和中央領導的執政理念有關。「政府一直有對民生的投入,只是以 前關注度偏小,現在是更加關注了。」他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
「政府將加大民生投入是確定無疑的,十七大報告的精神是很清楚的。」全國人大常委賀鏗說。在十七大報告中,「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首次作為黨代會報告的單列部分予以強調,這是十六大以來一以貫之並不斷受到強化的政策取向。
記者翻閱近年中央財政支出決算表,很清晰地看到一條上揚的曲線。以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為例,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只有38.88億元;在十六 大召開的2002年升為55.81億元;2003年,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的年度預算仍依歷史慣性只列了38.41億元,但實際決算數飆升到144.4億元, 是年初預算的3倍多。也就是在這一年,「新政」的概念開始被媒體熱炒。
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對2006年的全國財政支出做了統計,他發現:全國財政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同比增長了17.3%,教育支出同 比增長了19.6%,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增長26.5%……各項社會性支出均超額完成當年的預算,且其增長都超過了當年GDP和全國財政收入的增長。他由此 得出的結論是,加強社會事業發展的力度在中央財政方面是最大的。而社會性支出與民生有直接的關聯,這說明當前的財政政策「人本」色彩越來越濃。
今年至少6000億元的超預算收入將何去何從?比較普遍的預期是,仍將有較大比例用於民生支出。
怎麼花錢詢問全國人大
「此前財政部官員就預算決算等問題,年年和我們作溝通,但超收收入怎麼花的問題,卻是歷史上第一次談起。」
一個多月前,財政部一位副部長來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今年第三季度經濟財政運行情況。與會的賀鏗印象最深的是,這位副部長專門就今年的財政超收收入該怎麼花的問題,徵詢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意見。
「此前財政部官員就預算決算等問題,年年和我們作溝通,但超收收入怎麼花的問題,卻是歷史上第一次談起。」賀鏗說。
財政部幾乎每年都有數額不菲的超過年初預算的財政收入。2005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在預決算報告中,打破黑箱操作,第一次匯報了前一年超收收入的使用情況,這是一個進步,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這種花完錢再匯報的程序並不滿意。
賀鏗特別提到《預算法》的修改問題。要求對超收收入提前報批,在此前的討論中就被提起過。在近日剛剛結束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預算法》修改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討論的一個重點是,推動部門預算改革,以避免中央各部委「歲末突擊花錢」的現象。
「歲末突擊花錢」是因為對財政預算支出的執行過於緩慢,這在中央各部委具有普遍性。據媒體報道,大部分部委迄今只花掉了總預算的六成多。這背後是部委在預算編製中誇大項目規模以套取財政預算資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違法擅自改變預算用途的情況時有發生。
每年的審計風暴中,總會查出各部委觸目驚心的預算違法事實。但風聲一過,似乎一切照舊。「要加大處理力度,如果去年審計出問題了,今年還沒 改,那就要嚴肅處理,追究責任,不能說說就完了。」賀鏗說,「財政體制肯定存在問題。要改革!屢審屢有,屢審屢犯!不從體制上解決問題的話,怎麼辦呢?」
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在提交的《關於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也承認,預算執行的隨意性大、約束力 不強,預算不透明,監督力度差等問題。傳統的預算編製和管理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狠抓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開始成為2007年財政工作的一項重點 內容。
責任編輯:
我國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今年多收了一萬億,怎麼花?
2007-12-04 10:01:39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韓福東
財政部副部長透露2007年我國財政收入將突破5萬億元,業內人士稱財政支出將更多地投向民生方面
國富與民富
12月1日,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廣西領導幹部「時代前沿知識」系列講座上透露:預計今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將突破5萬億元,與2006年相比將增收1.2萬億元。
2007年行將結束,物價還在飛漲。國家財政收入破紀錄地達到5萬億元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攀升到6.5%的高位。「通貨膨脹」,一個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銷匿多年的名詞,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通脹畢竟是通脹,雖然,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說,總體上還屬於「溫和通脹」。
控制通脹,需要宏觀政策層面的調整。經濟過熱和明顯通脹,已引起中央高層的警覺。有消息說,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天在京召開,如何有效防止經濟過熱和明顯通脹,將是會議的核心話題,如無意外,它也將成為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
對一個以人民福祉為重且有充裕支付能力的政府而言,靠財政支出來增加民眾的幸福感,也將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這是我們這組報道的一個初衷,即 在國富語境下,確立民眾的利益分享模式。我們相信,這有賴於政府財政的進一步向民生傾斜,也有賴於進一步改革鬆弛且不透明的財政體制。
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老百姓的感覺卻是錢袋子沒如預期中的鼓起來。本報這組報道試圖探尋國富與民富同步增長的路徑和空間,如果讀者在此方面有好的意見和建議,歡迎撥打本報電話(020-87388888)。
1999年,我國財政收入突破1萬億元;
2003年,突破2萬億元;
2005年,突破3萬億元;
2006年,突破3.8萬億元;
2007年,預計突破5萬億元
●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高
●增加稅種和提高稅率
●物價因素
●二、三產業的巨大貢獻
●進口環節稅收大量增長
●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較快提高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分析,財政收入之所以增加這麼多,至少有六大因素
汪生義校長為錢發愁。在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東鄉縣的董嶺鄉中心小學,政府財政現在撥給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是90元,「只夠基本開支,不能夠搞 其他活動。」汪生義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他的160餘名小學生還在破舊的危房中上課,新校舍正在興建中,但資金並非來自政府財政。
他並不知道,財政部、教育部此前剛剛印發了《關於調整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中西部地區農村小學的生均公用經費將提高到150元。
11月28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在財政部網站上發佈消息稱,從2007年起的3年內,將新增經費470億元左右,用於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對汪生義來說,這種利好消息近年來是越來越多了。
增加470億元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決定,是在今年國家財政收入超5萬億幾成定局的背景下作出的。這個數字比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的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預算,高出至少6000億元。5萬億元的財政收入都用在什麼地方?多出來的6000億元又該怎樣花?
政府對財政的經濟性支出興趣明顯下降,而更加傾向於社會性的財政支出。這種財政導向,事實上自十六大已現端倪,但今年確實更為突出。對義務教 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只是這種導向的一個側面而已。2007年財政支出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出現歷史上少有的高增長,被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副所長劉尚希稱為「轉折性的變化」。
財政收入增幅遠超GDP
今年中國GDP增長率最高預計只在13%以下,這當然也是一個令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生畏的數字,但和財政收入增長比起來,顯然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劉尚希所在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作為財政部直屬的智囊機構,在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總額突破2.6萬億元的時候,就意識到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將超過5萬億元。這幾乎已是當時中國經濟學界的共識。
即便如此,當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1月25日在一次高峰年會上爆出「2007年全年財政收入總規模預計可達5萬億元」時,還是引來輿論的嘩然——去年全國財政收入3.93萬億,較今年少了1萬多億;換個角度說,如無意外,今年的財政收入比去年將增加約30%。
考慮到這種增長發生在中國財政收入連續多年躍進基礎上,就不能不令人更感驚奇。全國財政收入近年可謂一年一個新台階:2003年突破2萬億 元, 2004年突破2.5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2006年接近4萬億元,而今年的財政增長,則令此前的每一次增長都失色很多。
今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有多高?現有多個版本行世,但最高的預計也只在13%以下。這當然也是一個令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生畏的數字,但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比起來,顯然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國財政收入的增幅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
此前,有中央黨校專家表示,財政收入最為明顯的增量還是來自於各級政府土地出讓金的所得。之前每年的土地出讓金並不計入當年的財政收入,而今 年將此從預算外調到預算內,將直接為國庫擴容7000億元。如果扣除這些因為計算方法調整帶來的賬面收入,實際國內財政收入的增幅並不驚人。
但這種說法並未獲得權威人士證實。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土地出讓金在今年被納入財政收 入的說法並不準確。財政部財政科研所所長賈康亦表示對此並不知情。記者將此轉述給上述中央黨校專家後,他表示,7000億元是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的總和, 現在只有部分地方政府將其納入財政收入,現在不好說會有多大數額。
此前,賀鏗和前來全國人大匯報的財政部官員進行過交談。「增收原因很多。」賀鏗說,財政部官員未談到土地出讓金對財政收入的拉動作用。
「財政收入之所以增加這麼多,至少有六大因素。」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在他的分析中,增長主要不是由於增加稅種 和提高稅率,物價因素、二、三產業的巨大貢獻、進口環節稅收的大量增長、經濟效益和收入水平的較快提高,稅收征管水平不斷提高等,才是今年國家財政收入劇 增的主因。
財政政策「人本」色彩漸濃
以社保補助支出為例,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只有38.88億;2002年升為55.81億;2003年,實際決算數飆升到144.4億。也就是在這一年,「新政」概念被媒體熱炒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國家財政收入劇增,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但這種高速發展,已經引起了中央高層的警惕。今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 議指出,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11月,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的講話中將「一防」變為「三防」——「防經濟增長偏 快轉向過熱、防物價全面上漲和防資產泡沫」。而11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則強調了「三防」中的前兩個。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認為,為防止經濟過熱,中央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擴張性的財政支出,如發行國債。從這個意義上講,超過預算部分的 政府財政收入,其支出會向民生傾斜,但對民生投入比例,更多的不是取決於經濟發展狀況,而是和中央領導的執政理念有關。「政府一直有對民生的投入,只是以 前關注度偏小,現在是更加關注了。」他對南方都市報記者說。
「政府將加大民生投入是確定無疑的,十七大報告的精神是很清楚的。」全國人大常委賀鏗說。在十七大報告中,「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首次作為黨代會報告的單列部分予以強調,這是十六大以來一以貫之並不斷受到強化的政策取向。
記者翻閱近年中央財政支出決算表,很清晰地看到一條上揚的曲線。以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為例,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只有38.88億元;在十六 大召開的2002年升為55.81億元;2003年,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的年度預算仍依歷史慣性只列了38.41億元,但實際決算數飆升到144.4億元, 是年初預算的3倍多。也就是在這一年,「新政」的概念開始被媒體熱炒。
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對2006年的全國財政支出做了統計,他發現:全國財政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同比增長了17.3%,教育支出同 比增長了19.6%,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增長26.5%……各項社會性支出均超額完成當年的預算,且其增長都超過了當年GDP和全國財政收入的增長。他由此 得出的結論是,加強社會事業發展的力度在中央財政方面是最大的。而社會性支出與民生有直接的關聯,這說明當前的財政政策「人本」色彩越來越濃。
今年至少6000億元的超預算收入將何去何從?比較普遍的預期是,仍將有較大比例用於民生支出。
怎麼花錢詢問全國人大
「此前財政部官員就預算決算等問題,年年和我們作溝通,但超收收入怎麼花的問題,卻是歷史上第一次談起。」
一個多月前,財政部一位副部長來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匯報今年第三季度經濟財政運行情況。與會的賀鏗印象最深的是,這位副部長專門就今年的財政超收收入該怎麼花的問題,徵詢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意見。
「此前財政部官員就預算決算等問題,年年和我們作溝通,但超收收入怎麼花的問題,卻是歷史上第一次談起。」賀鏗說。
財政部幾乎每年都有數額不菲的超過年初預算的財政收入。2005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在預決算報告中,打破黑箱操作,第一次匯報了前一年超收收入的使用情況,這是一個進步,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這種花完錢再匯報的程序並不滿意。
賀鏗特別提到《預算法》的修改問題。要求對超收收入提前報批,在此前的討論中就被提起過。在近日剛剛結束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預算法》修改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討論的一個重點是,推動部門預算改革,以避免中央各部委「歲末突擊花錢」的現象。
「歲末突擊花錢」是因為對財政預算支出的執行過於緩慢,這在中央各部委具有普遍性。據媒體報道,大部分部委迄今只花掉了總預算的六成多。這背後是部委在預算編製中誇大項目規模以套取財政預算資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違法擅自改變預算用途的情況時有發生。
每年的審計風暴中,總會查出各部委觸目驚心的預算違法事實。但風聲一過,似乎一切照舊。「要加大處理力度,如果去年審計出問題了,今年還沒 改,那就要嚴肅處理,追究責任,不能說說就完了。」賀鏗說,「財政體制肯定存在問題。要改革!屢審屢有,屢審屢犯!不從體制上解決問題的話,怎麼辦呢?」
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在提交的《關於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也承認,預算執行的隨意性大、約束力 不強,預算不透明,監督力度差等問題。傳統的預算編製和管理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狠抓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開始成為2007年財政工作的一項重點 內容。
責任編輯:
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inmediahk]想起了廖瑤珠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9622&group_id=9
想起了廖瑤珠 --阿藹 這幾天常常想起逝去的廖瑤珠. 大概與國家分裂法有關, 很想知道她會怎樣評論這次立法. 她可說是一個貴族, 其家族與中共元老廖承志關係甚深, 一直在香港與港英政府對著幹. 接受過西方法律訓練的她, 牙尖嘴利, 罵肥彭的話層出不窮, 所以記者很喜歡找她做"反應". 還記得在九六年中, 大約是她逝世前一年, 我約她做了一個訪問, 本來打算多問一些回歸的事情, 因為她知道我是聯合報的記者, 不停地講兩岸關係的問題, 而她的言論嚇了我一跳: "當年你共產黨根本沒有統到台灣, 你憑什麼收回?" "台灣跟香港不一樣, 它不是被殖民政府統治, 它的政府於人民心中是合法, 有代表性的." "如果要統一, 一定要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 一直以來, 我都認為她是一個很忠心的老親中, 完全想像不出她會說出那樣的話. 我甚至有點猶豫要不要把訪問稿寫出來, 會不會對她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那是一個錄音的訪問! 除了聊正事以外, 還胡扯了一堆瑣事, 當年出了一本聲稱自己是周恩來私生女寫的書, 廖說她看完後傷心地把家裡高高掛起的周恩來相片卸下, 並對共產黨完全的失望; 又說每天晚上都要看<梅花三弄>, 每次都會哭. 現在想起來, 她當時應該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吧. 最後一次見她是人大的小組會, 當時她很瘦, 臉很黃, 說話的聲音很小, 她說身體不好, 我叫她好好保重. 約半年後傳出她的死訊, 是肝癌. 很多記者說她死前的"出位"是因為失竉或看不過眼那些忽然愛國的人. 在我心目中, 她是一個自由的貴族. 決定離開記者這一行後, 我幾乎把所有名片都扔掉了, 但卻留下了當天訪問廖瑤珠時拍的照片, 和一張已經找不到她的名片. |
本來沒注意她﹐直至聽到她一句話﹕‘(大意為)如果不會改變主意/立場﹐誰都不會被說服的話﹐那幹嗎要討論﹖’ 自此﹐我對她很留意﹐更很敬佩。這句話﹐我認為是她的名句。至今﹐我仍信守這‘討論宗旨’。 -- Frostig on March 11, 2005 11:25 PM (view details) |
[inmediahk]趙如雪:香港左派 忍出什麼未來?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98889&group_id=53
中 共建政後,毛澤東對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的看法,就是這五個字。解放戰爭中,聶榮臻和李先念的部隊專打硬仗,死傷最多。快要得天下了,有人出來爭功,林彪 說了一句「爭什麼,都是人民解放軍打下來的」。國民黨將軍董其武說:「共產黨打仗,就是有人願意啃骨頭,我們卻是人人都要吃肉,沒有人啃骨頭。」
那天,曾鈺成批評劉細良的文章出來後,令人想到曾鈺成在中央眼中可能也是「老實,能忍耐」,想到啃了五十年骨頭的香港傳統左派,想到傳統左派人士揮之不去的悲情,想到了魯迅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話。
曾 鈺成狠批劉細良的文章,字裏行間是撲面而來的酸意,然而也是淚滴千行的心酸。五十年來的曲折彎路,香港傳統左派刀山來火裏去,想不到今天得到的竟是「有事 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落寞。曾鈺成向以冷靜見稱,這次卻失去理性,先是文攻劉細良,後再口誅鄭經翰;在左派眼中,回歸都快九年了,可是還是要啃骨頭,一 口肉也不給吃,半個世紀累積下來的不滿不忿一下子都爆發出來。
五十年來,香港傳統左派的悲情堆壘出來的苦澀辛酸,比台灣的「二二八」受難 者不遑多讓。香港左派是國共內戰成王敗寇後呱呱墮地的政治孤兒,中共鎖國三十年,左派北望竹幕內的朦朧神州,靠着對社會主義堅強信念,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中 共路線和港英打壓裏撐到今天。如今港人開口「土共」、閉口「左佬」,其實對左派的了解卻是幾乎等於零———你以為這幫人撈了大堆政治和經濟好處?從 1956年的右派暴亂,到左派所說的「反英抗暴」67年暴動,一直到北京決定恢復行使對香港政權之後到今天的2006年,左派天天跟着中共屁股轉,可是每 次轉向都是一次blunder後的狼狽調整,政治上一點好處也沒有。曾鈺成年前說香港愛國人士「只有辱,沒有榮」,畢竟是聖保羅男校加上港大數學系一等榮 譽,左派五十年來的沉澱,他一句話就總結出來。
左派等於進步的時代
中 共建政前,香港是左派人士聚集地,喬冠華廖承志也在淺水灣頭蹲過。1949年,大陸變色在即,大批難民南逃來港,之後韓戰爆發,圍堵主義即起,在港左派人 士有國歸不得,只能落地生根。當然也有人千方百計回到新中國迎接新的明天,最著名的是馬師曾紅線女夫婦,二人當年如日方中,比起如今的劉德華張曼玉還要 紅,那時他倆一部電影片酬可以在彌敦道買一幢(!)唐樓,竟然拋下一切,隻身走過羅湖橋回到廣州。
50年代的香港,左派普遍被視為進步, 左傾的中聯公司新寫實主義電影至今仍膾炙人口,1953年拍成的《危樓春曉》中吳楚帆的口頭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當時人浮於事的社會裏傳誦一時。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有窮人才會幫窮人的社會意識,到1960年山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中仍然高舉不滅。
當時中共對香港政策主要是留一個 活門,從通商到通郵都靠香港,沒有教條更沒有路線,儘管大陸50年代後期政治上大鳴大放引蛇出洞,經濟上大躍進餓殍遍野,政經全面進入寒冬,可是香港左派 依靠一己力量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在文化教育圈,香港報章銷量頭三名,三佔其二是左報《晶報》、《商報》。長城鳳凰新聯三家左派電影公司與邵氏電懋國泰分 庭抗禮,香港歷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百萬的電影不是來自兵多將廣的邵氏,而是長城遠赴內蒙攝製的《金鷹》;左派演員夏夢、石慧、陳思思受歡迎程度不弱於「自 由陣營」的林黛林翠尤敏,連足球圈的愉園也是與南華巴士相埒的強隊。那時期,香港左派經歷了中共建政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美好的日子。1966年,文化大 革命爆發,左派看不到這是北京中南海的權爭產物,相反是全面向極左傾斜,左報報頭最顯著位置不是新聞而是毛語錄,今天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明天是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可是回鄉港人看到的是什麼?是在火車上硬給紅衛兵剪去長髮,是不事生產而天天學毛選。香港的中間或右派報章上, 后海灣天天發現五花大綁浮屍,原來是廣西的紅衛兵武鬥中落敗的一方,左報卻一字不提,反而說大陸鶯歌燕舞;左報中的狗經馬經統統因為是「資產階級玩意」而 取消,一貫銷量前列的左報從此一蹶不振。
緊跟極左路線吃大虧
67 年,文革狂飈正面襲港。5月,新蒲崗工潮引發暴動後,鬥爭委員會如雨後春筍成立,「反英抗暴」激情下,電車、船塢、摩總等工會大批會員加入罷工行列,巴士 公司電車公司絕不手軟,一旦罷工即革職,大批左派工人丟了飯碗。這個時候,土瓜灣的工聯會總部變成鬥爭總部,大禮堂幾乎天天都有鬥爭大會,罷工工人家屬不 少暫居於此,大人日日開會講鬥爭,小孩則把工聯會的革命漫畫都看清光,小小年紀,南越英雄阮文追的故事都瑯瑯上口,《智取威虎山》等八個樣板戲如數家珍。
衝 突逐漸惡化,港府在英軍協助下強力鎮壓,左派則以土製炸彈陣迎擊,兩方相搏,受害的是無辜巿民。工會內,每天晚上瀰漫着山雨欲來的緊張,自製武器人手一 支,連滾燙的開水也用來抗敵,可是工人哪能敵住訓練精良的軍警,工會一個接一個遭攻破。衝突之下,互有死傷,左派工人何楓、徐田波等先後身死,工聯會內愁 雲慘霧,死者被封為烈士,家屬多安排留在工會工作。
在極左思潮下,香港左派吃盡大虧,愉園本是甲組足球勁旅,暴動中退出聯賽,不旋踵又再 加入足總,只得在丙組由頭踢起。大批工人在軍警鎮壓中被捕入獄,由於獄中缺乏良好醫療,部分出獄後轉送澳門鏡湖醫院療養,有出獄後虛弱不堪的人說,入院後 每天喝一瓶蟲草雞精,足足喝了三個月「鼻孔呼出來的氣才有點熱」;但更多的是傷癒後留下後遺症,身心上的傷痕縈繞下半生。
等待97年7月 1日
香 港左派在六七暴動中元氣大傷,陣勢潰不成軍,有人離營他投,有人失去工作後連吃飯也成問題;有人丟掉升學機會,從此沒有前途;有人失去丈夫父親,孤兒寡婦 相依相傍走過斜陽落日。可是,香港左派內部並沒有質疑這股極左思潮,相反是默默吞下了這枚苦藥丸,因為他們都相信,這是一場反英抗暴英勇鬥爭,我們沒有失 敗,我們堅信中央。
「老實,能忍耐」,67年後的香港左派的確如毛澤東對聶榮臻的評價一樣,對失去的一切不吭一聲,但是社會視他們如瘋 子,很難找到工作,失業工人只得暫忘鬥爭,邁步走出生路,開小巴開的士當小販。春節前夕,工會搞廉價臘味小賣部,失散的戰友聚頭,少談英勇抗暴,滿是皺紋 的臉上是無名悲情。70年代中期,文革進入尾聲,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德國總理接連訪華,既然美帝英帝都來了,中央對港政策開始調整,年初一賀歲波,以前天天 拿着小紅書的左派人士,在大球場場館門外,向每個入場的球圈人士伸出友誼之手問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到了80年代,文革 種種都成歷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經濟發展為主調,中央文件對建國以來一些歷史問題有了較清晰的方向,香港左派陣營冒現多年未見的樂觀氣氛。這時候, 香港前途談判展開,北京國際俱樂部裏舉行首次中英會談,那時中方首席代表還不是周南而是姚廣。這一刻,左派覺得幾十年來走的彎路都是值得的:中國終於要收 回香港,當家作主的時候到了。在這裏,一定要提的是廖瑤珠女士。
廖瑤珠是廖承志親戚,父親廖恩德是著名西醫,在港人視左派如洪水猛獸的日 子,廖恩德和書評人杜漸的父親李崧都是左派機構的指定西醫。工人到廖恩德李菘的醫務所診症,大醫生和他們說說笑話談談病情,所有60歲以上的工聯會老人, 沒有誰在說到廖李兩位醫生時不會翹起大拇指叫好。
老愛國的不忿落寞
廖 瑤珠沒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比起曾鈺成,她絕不是又紅又專。曾鈺成港大畢業後到左派中學培僑教書,是當年大學生世界的大事。在他之前,港大畢業加入左派機構 的是關耀深,他去的是《文匯報》,後來的程翔和麥華章都是他後輩。曾鈺成去培僑,港大學生報《學苑》的頭條標題就是〈從港大到培僑〉,港大老鬼應記得,訪 問曾鈺成的是黃紹倫和李明堃。廖瑤珠沒有這些風光,她只等待97年7月1日。
可是體現在廖瑤珠身上的,是內地作家白樺在《苦戀》的名句: 你愛祖國,祖國愛你嗎?中共以統戰手腕來處理香港過渡期,用中共的話來講叫與民主人士肝膽相照,可是對自己人就不是這回事。廖瑤珠是律師,不是67年時的 左傾盲動主義分子,但是北京到了今天還沒有一個正式的說法,究竟為什麼會看中羅德丞而捨廖瑤珠。廖瑤珠是對此極為不滿不悅,晚年的她處處與北京對着幹,最 後病重去世,左派中人不少都哭斷腸。
「 只有辱 沒有榮」
曾 鈺成的「只有辱,沒有榮」,既概括了香港左派在50年來的得失,也是他的前半生寫照,曾家兄妹都是讀書料子,弟弟曾德成還在聖保羅念中七時就因派傳單被捕 入獄,曾家小妹曾勵予出身庇利羅士女校,也因為上街示威失去升讀大學機會。67年暴動,香港左派受北京當權派蒙蔽走上極左之路,帶來無可彌補的損失,其中 包括曾氏三兄妹,也包括成千上萬的左派工人。然而,路是自己選擇的,不存在特區時代來臨就得補償的理據,但左派在50年來的兜兜轉轉裏,那種事後得悉被人 操縱的悲哀,那種因「愛國」而葬送人生的悲痛,那種期望日月換新天卻時不予我的悲情,曾鈺成在文章中都按捺不住沉默,毫不掩飾的爆發出來。
趙如雪:香港左派 忍出什麼未來?
--林輝 fred
「老實,能忍耐。」中 共建政後,毛澤東對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的看法,就是這五個字。解放戰爭中,聶榮臻和李先念的部隊專打硬仗,死傷最多。快要得天下了,有人出來爭功,林彪 說了一句「爭什麼,都是人民解放軍打下來的」。國民黨將軍董其武說:「共產黨打仗,就是有人願意啃骨頭,我們卻是人人都要吃肉,沒有人啃骨頭。」
那天,曾鈺成批評劉細良的文章出來後,令人想到曾鈺成在中央眼中可能也是「老實,能忍耐」,想到啃了五十年骨頭的香港傳統左派,想到傳統左派人士揮之不去的悲情,想到了魯迅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話。
曾 鈺成狠批劉細良的文章,字裏行間是撲面而來的酸意,然而也是淚滴千行的心酸。五十年來的曲折彎路,香港傳統左派刀山來火裏去,想不到今天得到的竟是「有事 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落寞。曾鈺成向以冷靜見稱,這次卻失去理性,先是文攻劉細良,後再口誅鄭經翰;在左派眼中,回歸都快九年了,可是還是要啃骨頭,一 口肉也不給吃,半個世紀累積下來的不滿不忿一下子都爆發出來。
五十年來,香港傳統左派的悲情堆壘出來的苦澀辛酸,比台灣的「二二八」受難 者不遑多讓。香港左派是國共內戰成王敗寇後呱呱墮地的政治孤兒,中共鎖國三十年,左派北望竹幕內的朦朧神州,靠着對社會主義堅強信念,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中 共路線和港英打壓裏撐到今天。如今港人開口「土共」、閉口「左佬」,其實對左派的了解卻是幾乎等於零———你以為這幫人撈了大堆政治和經濟好處?從 1956年的右派暴亂,到左派所說的「反英抗暴」67年暴動,一直到北京決定恢復行使對香港政權之後到今天的2006年,左派天天跟着中共屁股轉,可是每 次轉向都是一次blunder後的狼狽調整,政治上一點好處也沒有。曾鈺成年前說香港愛國人士「只有辱,沒有榮」,畢竟是聖保羅男校加上港大數學系一等榮 譽,左派五十年來的沉澱,他一句話就總結出來。
左派等於進步的時代
中 共建政前,香港是左派人士聚集地,喬冠華廖承志也在淺水灣頭蹲過。1949年,大陸變色在即,大批難民南逃來港,之後韓戰爆發,圍堵主義即起,在港左派人 士有國歸不得,只能落地生根。當然也有人千方百計回到新中國迎接新的明天,最著名的是馬師曾紅線女夫婦,二人當年如日方中,比起如今的劉德華張曼玉還要 紅,那時他倆一部電影片酬可以在彌敦道買一幢(!)唐樓,竟然拋下一切,隻身走過羅湖橋回到廣州。
50年代的香港,左派普遍被視為進步, 左傾的中聯公司新寫實主義電影至今仍膾炙人口,1953年拍成的《危樓春曉》中吳楚帆的口頭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當時人浮於事的社會裏傳誦一時。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有窮人才會幫窮人的社會意識,到1960年山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中仍然高舉不滅。
當時中共對香港政策主要是留一個 活門,從通商到通郵都靠香港,沒有教條更沒有路線,儘管大陸50年代後期政治上大鳴大放引蛇出洞,經濟上大躍進餓殍遍野,政經全面進入寒冬,可是香港左派 依靠一己力量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在文化教育圈,香港報章銷量頭三名,三佔其二是左報《晶報》、《商報》。長城鳳凰新聯三家左派電影公司與邵氏電懋國泰分 庭抗禮,香港歷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百萬的電影不是來自兵多將廣的邵氏,而是長城遠赴內蒙攝製的《金鷹》;左派演員夏夢、石慧、陳思思受歡迎程度不弱於「自 由陣營」的林黛林翠尤敏,連足球圈的愉園也是與南華巴士相埒的強隊。那時期,香港左派經歷了中共建政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美好的日子。1966年,文化大 革命爆發,左派看不到這是北京中南海的權爭產物,相反是全面向極左傾斜,左報報頭最顯著位置不是新聞而是毛語錄,今天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明天是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可是回鄉港人看到的是什麼?是在火車上硬給紅衛兵剪去長髮,是不事生產而天天學毛選。香港的中間或右派報章上, 后海灣天天發現五花大綁浮屍,原來是廣西的紅衛兵武鬥中落敗的一方,左報卻一字不提,反而說大陸鶯歌燕舞;左報中的狗經馬經統統因為是「資產階級玩意」而 取消,一貫銷量前列的左報從此一蹶不振。
緊跟極左路線吃大虧
67 年,文革狂飈正面襲港。5月,新蒲崗工潮引發暴動後,鬥爭委員會如雨後春筍成立,「反英抗暴」激情下,電車、船塢、摩總等工會大批會員加入罷工行列,巴士 公司電車公司絕不手軟,一旦罷工即革職,大批左派工人丟了飯碗。這個時候,土瓜灣的工聯會總部變成鬥爭總部,大禮堂幾乎天天都有鬥爭大會,罷工工人家屬不 少暫居於此,大人日日開會講鬥爭,小孩則把工聯會的革命漫畫都看清光,小小年紀,南越英雄阮文追的故事都瑯瑯上口,《智取威虎山》等八個樣板戲如數家珍。
衝 突逐漸惡化,港府在英軍協助下強力鎮壓,左派則以土製炸彈陣迎擊,兩方相搏,受害的是無辜巿民。工會內,每天晚上瀰漫着山雨欲來的緊張,自製武器人手一 支,連滾燙的開水也用來抗敵,可是工人哪能敵住訓練精良的軍警,工會一個接一個遭攻破。衝突之下,互有死傷,左派工人何楓、徐田波等先後身死,工聯會內愁 雲慘霧,死者被封為烈士,家屬多安排留在工會工作。
在極左思潮下,香港左派吃盡大虧,愉園本是甲組足球勁旅,暴動中退出聯賽,不旋踵又再 加入足總,只得在丙組由頭踢起。大批工人在軍警鎮壓中被捕入獄,由於獄中缺乏良好醫療,部分出獄後轉送澳門鏡湖醫院療養,有出獄後虛弱不堪的人說,入院後 每天喝一瓶蟲草雞精,足足喝了三個月「鼻孔呼出來的氣才有點熱」;但更多的是傷癒後留下後遺症,身心上的傷痕縈繞下半生。
等待97年7月 1日
香 港左派在六七暴動中元氣大傷,陣勢潰不成軍,有人離營他投,有人失去工作後連吃飯也成問題;有人丟掉升學機會,從此沒有前途;有人失去丈夫父親,孤兒寡婦 相依相傍走過斜陽落日。可是,香港左派內部並沒有質疑這股極左思潮,相反是默默吞下了這枚苦藥丸,因為他們都相信,這是一場反英抗暴英勇鬥爭,我們沒有失 敗,我們堅信中央。
「老實,能忍耐」,67年後的香港左派的確如毛澤東對聶榮臻的評價一樣,對失去的一切不吭一聲,但是社會視他們如瘋 子,很難找到工作,失業工人只得暫忘鬥爭,邁步走出生路,開小巴開的士當小販。春節前夕,工會搞廉價臘味小賣部,失散的戰友聚頭,少談英勇抗暴,滿是皺紋 的臉上是無名悲情。70年代中期,文革進入尾聲,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德國總理接連訪華,既然美帝英帝都來了,中央對港政策開始調整,年初一賀歲波,以前天天 拿着小紅書的左派人士,在大球場場館門外,向每個入場的球圈人士伸出友誼之手問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到了80年代,文革 種種都成歷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經濟發展為主調,中央文件對建國以來一些歷史問題有了較清晰的方向,香港左派陣營冒現多年未見的樂觀氣氛。這時候, 香港前途談判展開,北京國際俱樂部裏舉行首次中英會談,那時中方首席代表還不是周南而是姚廣。這一刻,左派覺得幾十年來走的彎路都是值得的:中國終於要收 回香港,當家作主的時候到了。在這裏,一定要提的是廖瑤珠女士。
廖瑤珠是廖承志親戚,父親廖恩德是著名西醫,在港人視左派如洪水猛獸的日 子,廖恩德和書評人杜漸的父親李崧都是左派機構的指定西醫。工人到廖恩德李菘的醫務所診症,大醫生和他們說說笑話談談病情,所有60歲以上的工聯會老人, 沒有誰在說到廖李兩位醫生時不會翹起大拇指叫好。
老愛國的不忿落寞
廖 瑤珠沒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比起曾鈺成,她絕不是又紅又專。曾鈺成港大畢業後到左派中學培僑教書,是當年大學生世界的大事。在他之前,港大畢業加入左派機構 的是關耀深,他去的是《文匯報》,後來的程翔和麥華章都是他後輩。曾鈺成去培僑,港大學生報《學苑》的頭條標題就是〈從港大到培僑〉,港大老鬼應記得,訪 問曾鈺成的是黃紹倫和李明堃。廖瑤珠沒有這些風光,她只等待97年7月1日。
可是體現在廖瑤珠身上的,是內地作家白樺在《苦戀》的名句: 你愛祖國,祖國愛你嗎?中共以統戰手腕來處理香港過渡期,用中共的話來講叫與民主人士肝膽相照,可是對自己人就不是這回事。廖瑤珠是律師,不是67年時的 左傾盲動主義分子,但是北京到了今天還沒有一個正式的說法,究竟為什麼會看中羅德丞而捨廖瑤珠。廖瑤珠是對此極為不滿不悅,晚年的她處處與北京對着幹,最 後病重去世,左派中人不少都哭斷腸。
「 只有辱 沒有榮」
曾 鈺成的「只有辱,沒有榮」,既概括了香港左派在50年來的得失,也是他的前半生寫照,曾家兄妹都是讀書料子,弟弟曾德成還在聖保羅念中七時就因派傳單被捕 入獄,曾家小妹曾勵予出身庇利羅士女校,也因為上街示威失去升讀大學機會。67年暴動,香港左派受北京當權派蒙蔽走上極左之路,帶來無可彌補的損失,其中 包括曾氏三兄妹,也包括成千上萬的左派工人。然而,路是自己選擇的,不存在特區時代來臨就得補償的理據,但左派在50年來的兜兜轉轉裏,那種事後得悉被人 操縱的悲哀,那種因「愛國」而葬送人生的悲痛,那種期望日月換新天卻時不予我的悲情,曾鈺成在文章中都按捺不住沉默,毫不掩飾的爆發出來。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猎德村改造要由人大决定
http://www.ycwb.com/xkb/2007-09/04/content_1605306.htm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猎德村改造要由人大决定 | |
金羊网 2007-09-04 09:16:37 | |
新快报记者 陈志杰 “拆与不拆应由人民说了算!”猎德村改造问题引发各方关注,昨天,广东省和广州市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城中村改造应该进行有效公示,充分听取村民和公众意见,并提交人大和文化部门讨论决定。
强烈争议拆迁应报人大 猎德村拟全拆,广州人可能 王则楚认为,必须要通过程序来约束政府的“政绩冲动”,不仅要“公示”、“提交专家委员会讨论”,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拆迁事宜,还应该作为“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 拆前应由文化部门核定 广东省人大代表、律师朱列玉认为,改造城中村应该保护原住民利益,其中就包括对村落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他说,应该专门留一块地,以保留反映 古村落文化特色的建筑,这块地可以由国家留用,也可以由村集体留用。另外,在开拆之前,应该由文化部门核定古村落及其现存建筑的文化价值,待出具鉴定意见 之后,才能开拆。 改造方案必须有效公示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静认为,妥善推进城市建设的一个条件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包括程序公开、规划方案公开等。例如,规划方案应进行有效的公示, 并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向村民及公众讲明白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办法,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惑或误解。郑静说,在多数发达国家,如果公众对规划不明白,有权到政府查阅 完整的最新批准的规划文件,“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我们似乎也可以建立这种公开透明的城市规划制度”。 应尊重听取各方意见 省人大代表朱列玉也认为,政府应该充分征求原住民意见,保障信息畅通,做好沟通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刘兴桂认为,应该坚持通过村民大会充分听取意见,反映到政府决策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陈旭军是一家生态旅游公司负责人,他认为,改造猎德村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村民、开发商、政府、市民都是这件事的利益相关方,各方必须互相尊重,充分表达意见,进行利益博弈后,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去讨论怎样改造古村落。 “现在问题是,政府什么都不说,最好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悄悄地鬼子进村把它给灭了。这是一种傲慢,不是尊重。”陈旭军说。 政府必须主导开发 猎德村改造采用卖地给开发商,用所得收益作为改造经费的模式。据称,政府因此不用花一分钱。但朱列玉特别强调,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是政府主导,不应该过分依赖开发商。 朱列玉认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投资、政府分配,政府拿钱来拆,拿钱来盖房子,改造之后进行分配,多出来的地块拿出来拍卖给开发商。 政府主导开发,前期费用从哪里来?朱列玉认为:广州市政府应该出钱,政府也肯定有钱。而且旧城改造是一个赚钱的事情,政府也可获得收益。但如果交给开发商开发,发展商要赚最多的钱,就会最大化开发。
(编制:日京) |
广州猎德村10月动工全拆重建
http://www.ycwb.com/xkb/2007-05/09/content_1471840.htm
图:猎德涌两岸的里巷基本保留了古时的称谓,图为猎德村崇礼巷。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摄(图片资料)
相关链接:水乡猎德文化名片
水乡猎德濒临珠江,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不足200米,位于广州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
据志书记载,宋时广州八大镇为大通、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猎德所以能位列八大镇,就是因为位于猎水(今猎德涌)与珠 江交汇处的猎德码头。在此后数百年间,猎德迅速成长为广州城东商业重镇和文化名埠,猎水两岸也逐步形成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聚集了大量的人流与物流。
现在的猎德涌两岸基本保留了几百年来的水乡格局:两岸全用石板垒成宽十至二十米、长约两公里的商业街,祠堂、神庙、书院、民居临河而 立;猎德桥也是一座全石桥,南北向纵跨猎德涌,平添了几分古韵;河涌两岸古树成行、浓阴蔽日,三四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有三四十棵,大多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合 围,最大一棵须十人方可围抱;河涌两岸的里巷基本保留了古时的称谓,有的教化意义明显,如仁和里、仁勇巷、崇文巷、崇礼巷等,表明这里是尊文重礼之地。可 以说,猎德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水乡之一。
猎德和珠三角的村庄至今延续着划龙舟相互拜访祈福的风俗,并有一整套的仪式。
据《猎德在线》
(晓航/编制)
我家的衣食住行:吾乡旧影实难忘
http://www.ycwb.com/ycwb/2007-05/13/content_1477363.htm
我家的衣食住行:吾乡旧影实难忘 | |
金羊网 2007-05-13 15:46:05 | |
李泽宣
最近专家一阵紧急呼吁“慎提拆平猎德重建”,对这个广州老八区保存得最完好的水乡今后的命运,引出无限牵挂———
上世纪40年代末,我出生在珠江河畔猎德村。在将近一个甲子的岁月中,一直结庐于此。从“三间两廊”瓦房到改住石屎“握手楼”,继而入住“亚别墅”,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家 猎德是个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村落,“氏族本珠玑,柱下衣冠留猎水;址基开宋代,陇西文物壮禺山”。这副载于元、明时代李氏宗谱卷首的对联,佐证了猎 德人的祖先从陇西(甘肃)南迁到粤北南雄珠玑巷居停一段时期后,辗转来到珠江边拓蛮定居的史实。而“猎德”这个名字,则是拓村人引用“成汤主张围猎时要网 开三面”的典故,取其狩猎也要行善积德之意,亦有猎取(追求)完美道德之寓。而事实也是如此:勤劳尚德的“猎德人”,顶戴着这个名字,在这江岸家园已生息 了九百多年。这里和睦聚居着李、林、梁、麦等姓氏的村民,彼此相敬如宾。 50年前,感觉中的村容地貌甚佳。它南临珠水,北望云山。一湾澄碧把村庄分为东、西两半。图画中,夹岸石街,古榕荫绿,小桥卧波,憩静 幽悠。还有明清祠宇,雕梁画栋。村内的寻常巷陌,都有着诸如怀德里、尚德居、居仁里、九牧流芳、解元第、崇礼巷、涵碧巷等典雅的名字。这里天地钟灵,功名 辈出。人文景观,古韵绵长。昔日村姑在河边浣衣,稚童在水中嬉戏。农家曲巷,屐印苍苔。牡蛎(砐壳)墙头,剑花雨后的情景,几十年过后仍深印脑间。 梦回美丽水乡的生态环境,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走进田间,到处是果林菜圃,稻亩荷塘。漫步江堤,又见塔笔描波,风 帆片片。木排遏浪,过雁成行。黄昏时分,细听鸟鸣深树,渔舟唱晚。回望村居,又见炊烟袅袅,灯火柔和……记得临江一座古祠的门联写道:“一望便珠江,万变 风云先入眼;半湾仍猎水,几腾赤鲤又回头”。确实气势不凡。 |
图:猎水风情(本文作者旧作)
那时候,我家住的是青砖瓦房,虽然窗少,但冬暖夏凉。我也曾身着“补掩”的儿童唐装,不避羞惭地穿街过巷。小学校设在大祠堂,老师教读“低头思故乡”。乡亲们同饮珠江水,虽然落后,但清甜甘畅。交通不便,可乘船省亲,击波划桨。遇上年荒饥困,也可围鱼拾蚬,暂解愁肠……
过年了,穿上新木屐,我们心花怒放,“逗”(拿)一角几分“利是”,就用“钱罐”收藏。煎堆、油角、炒米饼,亲朋拜年互分享。更有醒狮采 青,喜气洋洋。元宵佳节的汤圆,甜滑又香软。到了清明,拜山祭祖,太公分烧肉。端阳五月,扒龙船、烧炮仗。食栾茜饼、裹蒸粽、龙船饼、龙船饭,还迎来荔熟 飘香。贺中秋,我们早餐尝芋头,晚饭猪肉煲莲藕。月色下“烧番塔”、点灯笼、炒田螺,并用果饼拜月光。每年龙母诞,随慈亲到大庙拜龙母。村中的龙母庙年代 十分久远,相传源于德庆悦城龙母庙,它的楹联是:“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水母仪彰”。尤其是每逢操场放电影,妇孺都提前“担凳霸位”,气氛快乐而紧 张……只可惜,人生之履,原是旧梦一场。
有人笑我:都快60岁了,还时时叨念前尘童趣,这又何必呢?原谅我吧!这个生我、护我、养大我的家园,在我心中是永远泯灭不了的。眼 下,现代化的“猎德大桥”将像彩虹一样横跨猎德而过。好乡梓将面临最大的一次改容。反侧难眠之夜,鄙人拙笔成文,聊与乡人一起,寄托咱们对昔时往事的情怀 和追思。真的!忆童年,泪盈眶,吾乡旧影实难忘!
图中诗云:四十年前意境浓,小桥巷陌古祠踪。就檐舞燕春花放,早稻垂金夏荔彤。树挂杨桃秋柿熟,鸟窥梅萼冷霜溶。感怀梓泽成嚣市,留此丹青梦里逢。
(晓航/编制)
铲平城中村的“如意算盘”
http://www.ycwb.com/sp/2007-05/10/content_1473268.htm
铲平城中村的“如意算盘” | |
金羊网 2007-05-10 09:02:22 | |
默客 记者日前从天河区政府获悉,地处珠江新城中心地带的猎德村将全拆重建。据介绍全拆重建方案已初步敲定,具体规划方案正在细化中。有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采用了“铲平猎德村”字样,煞是抢眼。 铲平猎德村的消息甫出,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紧急进言“慎言铲平猎德村”:有的对这种“大破大立”、 不管上述意见是否正确、客观,也不管是否被采纳,但由此可见“铲平猎德村”实在是兹事体大,盖因这对这个城市的根脉和文化乃至市民的情感都将影响巨 大。对此,岂能不三思后行、慎之又慎。然而话虽如此,这终归不过是书生意气,而且可以肯定,这也终究难以使像猎德村这样的城中村逃脱被铲平的命运。根本原 因就是所谓的“形势比人强”。何故? 不妨揣测一下,政府铲平城中村背后可能隐藏的“如意算盘”。 首先是铲平城中村,可一举清除城市管理的各种难题和安全隐患。城中村备受诟病之处在于脏、乱、差,治安混乱,建设密度高,建筑不雅、影响观瞻,还存 在消防隐患等等。而这些都令城市管理者头疼,也是当前城市管理当中的“软肋”。在某些决策者看来,一举铲平这些积弊甚多而且似已积重难返的城中村,便是化 解管理难题的捷径之一。这叫做:一“铲”解千愁,一劳永逸。 其次是彻底铲平城中村,可以大幅增加城市商业和房地产用地,进一步推动城市商业经济和地产市场的发展,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比小规划改造城中村要大 得多。这可称之为市场的动力。像猎德村地处珠江新城中心地带,正是商业旺地也。正如有人所说:“人在哪里都可以住,但是一个商业中心旺起来就不容易了。” 据其看来,铲平城中村实在是再合理、再划算不过了。 再次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铲平城中村进行重建可以使城市GDP蹿升,官员政绩也随之变得坚挺。一拆一建,本身就可产生巨大的GDP。同时城中村改 造了,不但该区域内城市配套设施改善了,而且地价、房价、房租等也随之上涨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GDP的上升也是立竿见影的。城市GDP增加了,官员借 以升职的政绩也就有了“硬通货”。从这个角度看,铲平城中村也可视为政绩工程(非贬义)。这是铲平城中村的政府动力之一。 此外,铲平城中村还可提高外来人口进城的门坎,利于用经济扛竿控制城市人口。据统计,现在广州的城中村容纳着300万人口,约占广州总人口数的 1/3~1/4,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口。城中村被铲平之后,廉价房减少或者没有了,外来人口要在广州立足、打拼的成本也随之提高了。这样一来,等 于提高了外来人口进入的“门槛”,可实现城市管理者控制外来人口无序进入的部分设想。 还有就是可在2010年亚运之前,实现城市面貌和形象的“大变身”,使广州这个自封的“国际大都市”获得世人的赞叹,惊艳世界。因此,铲平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自然也是题中之义了。 当然,支撑铲平城中村的背景就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而这在某些决策者看来,城市化就是高楼林立,就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兴旺发达,就是CBD(中央商务 区),就是总部经济,就是城市的光鲜和亮丽,就是一切有损城市脸面的因素都应除之后快……狭隘、偏颇的城市化观点和思维,难免使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发生种种 偏差。因此,铲平城中村这种近似于“连根拔起”式的改造决策的横空出世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问题是,城中村也是这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甚至是城市文化的“根脉”之一,而隐藏其中的人际关系、城市情感等 更是城市精神所系。正如有论者所说,“城中村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信然。因此,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是否可以,是否有权力为了城市商业经济,为了GDP 增长,为了城市面貌的光鲜亮丽……而全然不顾城市的文化根脉、市民的情感、城市文化的延续性,而将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城中村推倒重建呢?何况,这些自以为高 明的“如意算盘”,放在城市历史的长河中来衡量,会不会最终换来“后悔莫及”的后果呢?这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说回猎德村,我不晓得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听到“铲平猎德村”时是何种感想?我想,即使经济补偿和安置方案令他们较为满意,但在情感上他们是否也有一丝丝的难以割舍呢?毕竟,这是他们的家园啊。 如前所说,铲平猎德村乃至其它城中村势成必然了,建议市民如果有空不妨去跟猎德村道个别、说声再见,又或者给这个岭南水乡风情浓郁的猎德村拍张照片、写段文字,藉此留下一点点时代的印记吧。 来源:金羊网 (编辑:杨日) |
聚焦猎德村改造:“村民方案”否决专家意见
http://www.ycwb.com/ycwb/2007-07/13/content_1548371.htm 聚焦猎德村改造:“村民方案”否决专家意见 | |
金羊网 2007-07-13 14:41:13 | |
怪象:城市规划管不了城中村改造
猎德村改造方案批前公示,涌边未留文化用地,教育用地被砍一半
本报记者 郑方
昨天开始,广州市第一个全面“升级”的城中村———“猎德村整体改造方案”开始网上批前公示。 记者发现,在全村被猎 公示方案表示,规划依据《天河区关于猎德村整体改造的实施方案》,以及广州市政府相关政策,规划分西侧、东侧两大部分地块。 据悉,由于全国的村镇规划包括城中村规划都暂时不归城市具体制定,因此,猎德村的改造草案是由猎德村的村民最先提出的。
西侧地块:涌边文物难保 商住地取代“岭南街” 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西侧用地由过去的村镇用地,全部变成商业金融用地,专家们希望在猎德涌两侧保留祠堂、古庙的“岭南历史风情街”的设想,也被一片深红色的“商业金融用地”所取代。 西侧地块北靠兴民路,东邻猎德路,南接临江大道,它将由村镇建设用地全部转为商业金融用地;旧规划(分区规划)中的两处肉菜市场、一所小学 全部取消,猎德涌两侧也并未如专家们所愿,在涌两侧通过保留祠堂、古庙等“岭南历史风情”建筑,留出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而是统一地被一片深红色的“商业金 融用地”所取代。原规划的一条约20米宽、与猎德涌平行的规划道路,也被取消,而由涌西北部的“十”字路网取代。 根据规划指标,这一带可以建高30层至50层的高楼,但由于绿地率达到30%,将和珠江新城其他区域的楼群特征差不多,不会出现“握手楼”。
东侧地块:酒店群高40层 学校用地“缩水”一半 东侧地块的南面,按之前的规划初步方案,将用于建设酒店。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这里的楼群最高可达到120米,即40层左右。而西北面的村民居住区,则大多数为不超过30多层的公寓楼,但地块三的绿地率明显偏低,只有15%,而市区内新式住宅小区则普遍能达到30%左右。 东侧地块西靠猎德路、北接海明路,东靠海清路,南连临江大道。规划图上,以往规划的教育设施用地少了一半,转为村镇建设用地,估计一部分给 村民自住,一部分则建设酒店。原规划的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变成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但在村民居住地,规划则新增加了三处文化娱乐中心和一所老人 活动中心。 根据规划指标,预计将来村民住宅为30层左右的公寓,而酒店则不超过40层。 上图:猎德涌边有很多古建筑 本报记者 蔡惠中 陈秋明 摄
■相关链接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保留原有风貌,进行内部改造,使之成为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大学城民俗博物馆:位于小谷围岛,由岛上的练溪古村变身而来。它共有54栋单体建筑,其中11栋是原有村屋,其它则是新建的岭南建筑,小姐 楼、天后宫、大戏台、祠堂,还有那些以前岭南贫苦人家独有的蚝壳墙,无不带有浓厚的岭南古村落特色。和大学城一样,民俗村博物馆四面都没有围墙,属于免费 开放型博物馆。
专家访谈 八百年历史猎德村具备珍贵文化痕迹 简单拆除重建,文化上算不过 “简单地拆除猎德村重建,经济上算得过,文化上算不过!”曾任《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总规划师,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袁奇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认为猎德村拥有800年历史,是珠江新城内具备珍贵“文化痕迹”的古村落,改造猎德村,不妨借鉴上海新天地,或者大学城民俗博物馆的做法,保留文化印迹。 历次规划都提保护猎德村 “其实,无论是最早的1993年珠江新城规划,还是2003年颁布的《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在涉及猎德村的规划方面,都希望能保持其小桥流水的岭南村落格局。”袁奇峰介绍。 记者在《珠江新城规划检讨》中看到,规划有专门一节是关于“传统村落风情景观带”的———沿猎德涌两岸形成景观性绿化步行带,其中位于猎德村区段结合旧村 传统风貌保护和更新改造,形成沿涌传统购物步行街与珠江公园、现代骑楼商业步行街交汇,形成完整的旅游、购物、景观体系。 但是,猎德村如何进行保护,一直都存在变数,这主要因为一条规划主干道———猎德大道。猎德大道连接猎德大桥和天河地区,纵跨珠江新城,是广州非常重要的南北主干道,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经过猎德村的这段大道,究竟是采用高架桥方案,还是采用隧道方案,一直存在争议。 2005年年底,新光二期工程开始施工,猎德大道也在其中。由于猎德只能实施高架桥方案。“不应讳言,从猎德村正中‘切’过去的高架桥,影 响了整个村的格局,小桥流水也受到影响。”袁奇峰说。而刚刚公布不久的猎德村“原地拆除”计划,更让人担心800年留存的岭南风貌将荡然无存。 可借鉴上海新天地改造 但是,建起高架桥、进行全村改造,都不等于古村风貌只能告别人间。袁奇峰认为,不妨借鉴上海新天地或者大学城的民俗博物馆的做法,选择一些 最有保留价值的点,使猎德村经过改造后,不仅能跟上珠江新城CBD的现代步伐,更成为珠江新城历史文化的见证,使其兼具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应实行有文化的改造 “改造势在必行,但是希望改造过程更加精心,更加从容,作出有文化色彩的改造。简单的拆除重建,经济上算得过,文化上太可惜了。”袁奇峰认 为,珠江新城区域内,值得留下的文化符号本来就不多,猎德村改造方案,绝对不能铲平重建这么简单了事。“至今为止,村内小桥、流水、祠堂的老记忆都还存 在。比如在河涌两侧,就可以进行一些文化保留,实行有文化的改造。猎德村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握手楼、违章建筑,也要发扬它的文化、游览价值。”但在去 年,记者在猎德村委制定的改造规划修改稿上看到,猎德涌两侧的十多座古祠堂、古庙宇全部要被拆除,变成商务楼宇。如此“铲平”,是规划专家们不愿见到的。 (日京/编制) |
猎德村、BRT与民意
http://www.ycwb.com/ycwb/2007-09/01/content_1603242.htm
猎德村、BRT与民意 | |
金羊网 2007-09-01 14:04:42 | |
吴小攀
猎德村改造近段时间来一直是众议纷纷的焦点。但如今尘埃落定———最后限期的搬迁令已经发出,就在接下来的十月。不由得想起不久前某报刊登 的一篇社论:《BRT试验:科学民意的选择》,就同样引起争议的正在建设中的广州市BRT工程进行辩护,说这项工程一是有道义上的正当性———有民意的支 持,二 BRT是广州市针对中山大道车流拥堵市民乘车难的问题而进行的城市公交快线建设工程。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为何却引起民意的纷议,而又非得祭出“科学”和“民意”来平息纷议呢?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说法,公众在心理上接受某一东西有三个关键点:断言,重复,传染。所谓的断言是排除理性逻辑的。某报的社论就断言: BRT是科学民意的选择!虽然如此真理在握,但在这个“科学民意”的时代可能不一定会像勒庞所处的时代那样奏效。关于BRT,“科学”与否咱不敢断言,这 一般都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做的事,而且他们还必须是具有独立品格、独立地位、能起独立作用的专家学者;但之前确似乎没有听说过有关BRT的听证会或民意 调查之类,所以,对于社论中的“民意”相当存疑。 猎德村改造也是各种意见纷呈。猎德村与江苏的周庄一样有900多年的历史,同样不乏小桥流水,祠堂老屋,但周庄发展成闻名于世的旅游景 区,猎德却成为臭不可闻的城中村。不提既往城建发展如何失策也罢,但未来发展应该可以更科学更民意一点吧?是要像上个世纪的老北京那样全盘推倒重建或是学 习希腊古典卫城的修旧如旧?是要建商业利润丰厚的高楼大厦还是保护下来建周庄、丽江甚至如纽约中央公园那样的城市绿洲?是要追求几个人的蝇头小利牺牲城市 的个性还是为这个千年古城造一张传之再千年的文化名片?……但这次不需要什么劳什子民意了。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希望民意不是。讲科学讲民意,总比不讲科学不讲民意好,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要警惕,科学、民意不要变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幌子。要将真正的科学、民意确实地贯彻决策的始终,舍制度化外别无良方。
(夏天/编制) |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猎德大事记
http://www.ycwb.com/ycwb/2007-10/10/content_1642676.htm
猎德大事记 | ||
金羊网 2007-10-10 14:48:50 | ||
|
猎德900年文脉余音袅袅
http://www.ycwb.com/news/2007-09/05/content_1607484.htm
猎德900年文脉余音袅袅 | ||||
金羊网 2007-09-05 11:34:20 | ||||
文博专家认为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本报讯 记者邓琼、樊克宁报道:本报8月22日刊登的报道《未来猎德村,岭南民居还是高楼大厦?》,关注广州猎德村在城市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中所面临的命运。读者纷纷来电,询问猎德村到底具备怎样的“九百年文脉”?为何文物专家和文化部门会如此 根据志书记载,猎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先是“李 氏始祖诠举家南迁至今石牌东葫芦岗上围垦沙洲”,此后“林、梁等姓迁入,与李氏夹猎水而居”,渐成村庄。处于猎水(即今天的猎德涌)与珠江交汇处的猎德码 头逐渐成为广州城东的商业重镇,因此猎德在宋代已位列广州八大镇之一。猎水两岸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聚集了大量的人流与物流。 在猎德街道办事处团委书记肖松的带领下,记者连日在猎德村中访古,见到这里基本保留了几 百年来的水乡格局:两岸全是用石板垒成宽10-20米、长约两公里的商业街,祠堂、神庙、书院、民居临河而立;一座全石桥南北向纵跨猎德涌,平添几分古 韵;街边古树围抱、里巷勾联……专家们认为,这里是目前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水乡。 猎德村整个村庄面积很小,约1平方公里,却有三座供奉了不同神灵的庙宇保留至今:龙母庙拜龙母,文阁庙供送子观音、太上老君,华光庙供火神华光菩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母庙是市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肖松近年来对猎德村作了大量民间调查和史迹梳理。他认为,宗祠可以说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 遗迹。猎德村现存祠堂10座,始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不等,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这1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度之高在整个广州无出其右。这些祠堂中凝聚 了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神韵,尤以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艺术经数百年而神韵不减。其中万福李公祠的廊下大梁,整体饰以雕刻,雕刀深入木头竟达尺许,形象之生 动、造型之大气,让人叹服。 遗迹俱在,最难得古风犹存。漫步村中,芳芝李公祠中传来村民私伙局的弦乐之声,李氏大宗祠内青年们醒狮训练的锣鼓不绝于耳。而且猎德和珠三角的村庄至今仍然延续着划龙舟相互拜访祈福的风俗,并有一整套的仪式。 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干部、文博权威麦英豪、黎显衡以及市政园林的专家都来过这里,他们认为,在珠江新城的腹地、未来的城市中心竟然还保有这样一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存的土地,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来源:猎德在线)
(编辑:左左) |
水乡猎德:千年广州丢弃的文化名片
http://www.ycwb.com/news/2007-09/04/content_1606770.htm
水乡猎德:千年广州丢弃的文化名片 | |
金羊网 2007-09-04 17:10:31 | |
——兼谈恢复古猎德对于珠江新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摘 要:猎德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但不应该被遗忘或抛弃,而且应该优化整合到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去,因为它不仅能提升中央商务区的文化形象,塑造中央商务区的文化个性,而且可以成为千年广州的亮丽的 关键词:猎德 中央商务区 历史文脉 文化名片 水乡猎德濒临珠江、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不足 200 米 。它的命运让人如此揪心,源于它那沉甸丰厚的历史烙印,而这些印迹,恰恰又深烙在广州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 一、穿越千年的历史印迹 据志书记载,宋时广州八大镇为大通、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猎德所以 能位列八大镇,就是因为位于猎水(今猎德涌)与珠江交汇处的猎德码头。在此后的数百年间, 猎德码头发展成为中西商品、文化的交汇点。有赖于猎德码头的繁 荣,猎德迅速成长为广州城东商业重镇和文化名埠,猎水两岸也逐步形成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聚集了大量的人流与物流。现在的猎德涌两岸基本保留了几百年来的 水乡格局:两岸全用石板垒成宽十至二十米,长约 两公里 的商业街,祠堂、神庙、书院、民居临河而立;猎德桥也是一座全石桥,南北向纵跨猎德涌,平添了几 分古韵;河涌两岸古树成行、浓荫蔽日,三四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有三、四十棵,大多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合围,最大一棵须十人方可围抱;河涌两岸的里巷基本保留 了古时的称谓,有的教化意义明显,如仁和里、仁勇巷、崇文巷、崇礼巷等,表明这里是尊文重礼之地。可以说,猎德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水乡之一。 从村志上看,猎德村内有神庙三座:龙母庙、文阁庙、华光庙。龙母庙呈锅耳封火山墙,龙舟 形正脊,灰绿筒瓦,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封檐板有花鸟浮雕,犀头为花鸟器物砖雕。门前的花岗岩雕刻门联“ 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水母仪彰” ,点出了猎 德龙母庙与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渊源关系。门联上下各有兽面,中有加边棱。因此猎德龙母庙虽小,却浓缩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至光绪五年( 1879 ),短短 169 年里龙母庙却历经五次重修,平均每 34 年重修、美化一次,可见猎德龙母庙那一时期香火之旺盛,“堪与德庆龙母媲美”。现在的龙母庙两廊仍镶嵌 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 5 方。其中康熙三十二年的碑记记载了清初广州的交通情况,对研究广州地方史有一定价值。除了龙母庙,村内还有一座 龙母宫,宫里有龙母拜桌一张,做工精细、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曾有台湾商人出高价购买。文阁庙位于猎德临江大道,有颜曰“直上青云”,阁的主体高三层,四 角飞檐,冠以碧绿琉璃阁顶。东侧为观音殿,西侧为三元殿,皆两进深,中间牌楼,隶书“珠海文明”横额,配以“海势欲浮双 榙 去,山形恰拥七星来”的大草 书法对联。建筑临江,结构很是宏伟。华光庙位于猎德东约大街神厅巷,是供奉华光菩萨的庙宇。猎德整个村庄面积很小,约 1 平方公里,却有庙宇三座,供奉 着不同宗教的神灵:龙母庙供的是岭南母亲文化至高无上的代表龙母;华光庙供的是火神华光菩萨;文阁庙观音殿供的是佛家送子观音、三元殿供的却是 太上老君 等道家仙祖,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在弹丸之地竟能如此和平相处、交相辉映,古猎德文化、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宗祠可以说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猎德村现存祠堂约 10 座,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内 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密度如此之高,在整个广州市无出其右者。祠堂分宗族祠堂和私家祠堂两类,宗族祠堂有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和梁氏宗祠各 1 座,私家祠堂 6 座。此外,村内还有家塾两座。这些祠堂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不等,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其中的雕刻艺术更是经数百年而光芒不 散,雕梁画栋、镂窗刻檐,神韵尤在。从材料上看,有木雕、石雕、砖雕;从内容上看,有人物、花鸟、故事等。在各个祠堂里, 精细的刀法,神情毕肖的人物, 富于立体感的画面仍清晰可见。 万福李公祠的廊下大梁,整体饰以雕刻,雕刀深入木头尺许, 形象之生动,造型之大气,让人叹服不已 。 猎德涌的另一重要文化贡献在于它成就了猎德龙舟文化的光彩夺目。猎德和珠三角的村庄至今 延续着划龙舟相互拜访祈福的风俗,并有一整套的仪式:平时龙舟藏在泥里, 农历四月初八 ,将龙舟挖起,搭龙船床、画花、采青后在农历五初一正式趁景,并 相互走访。也许是因缘巧合的约定俗成,一直以来都是端午节这天 ( 五月初五 ) ,远近各乡七、八十条龙舟赶来猎德拜访;亲戚朋友也赶来看龙舟、吃龙船 饼。每年这天,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声、炮竹声震耳欲聋。河面上群龙竞渡,水花四起,烟雾迷漫,十分壮观。猎德龙舟的文化魅力如此强大,并不仅仅源于它 是约定风俗中的核心一环,更因为它在竞技舞台上也是独霸江河、名扬四海。 1998 、 1999 广州国际龙舟赛传统龙桂冠、 1996 、 1997 广州国际龙舟赛艳龙一等奖、 2004 年更是独得传统龙和艳龙双冠 (1996 年之后,只要参赛,必夺冠军 ) ……这些骄人的战绩足以让海内外游 客把它奉为广州龙舟文化的代表。 因为猎德独特的地理位置,战争的炮火也在这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猎德炮 台。 猎德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在鸦片战争中成为广州东面水路的重要防御工事。但是这个炮台自建立以来,不仅没有打过胜仗,反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此后历次战事中不断地重复着毁灭、重修,再毁灭、再重修的屈辱,成为几代人难以愈合的伤痛。但猎德炮台上并非只镌刻 着耻辱,黄埔军校时期,猎德炮台“ 是军校炮兵经常训练的地方 ” ,是培养黄埔炮兵的摇篮。在屈辱与辉煌中,猎德炮台完成着自己的一次又一次使命。再加 上民族英雄林则徐“ 於省河之 猎德炮台,筏断来往”并到猎德村避雨的历史往事,以及“猎德等乡民与清兵联合组织抗英,以沙石填塞猎德等处珠江水道”等反 侵略壮举,流传在猎德老人们嘴里的猎德炮台,就成了一道道 苦涩浓强 的早茶,越品越有味道。 猎德码头、猎德神庙、猎德宗祠、猎德炮台,以及家塾、民居、古商业街等,都是广州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 痕,它们所呈现出的猎德文化遗存的 高密度性、多层次性、多样态性以及唯一性,表明猎德 是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和生生不息的象征,是构成千年 广州历史文脉的重要的文化坐标点。保护好猎德的文化遗产,事关广州城市文明特征的维护,事关广州城市精神的弘扬,事关广州城市的崛起。 二、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在猎德村的里巷间徜徉品味,仿佛是在一条时光邃道里穿梭徘徊。一块青石板,可能有着九百年 的厚重,一段红木雕,早已浸透了几个世纪的风雨;你刚走过一间明清时的祠堂,转眼又见一座解放初建的苏式礼堂……然而,这种古朴悠长的感觉正在急剧减淡, 因为那些深厚的历史印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重视和保护,长期被遗忘、破坏和毁灭,正一片一片地消失在我们视野之外。 有些建筑因自然的力量失去了高贵的容颜。不少宗祠和神庙里的字迹、雕刻等因为几百年的风化,已经变得浅旧甚至模糊不清。龙母庙虽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无人管理,里面灰尘堆积、蛛网满布,风华不再。 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人为破坏也使猎德文物惨遭灭顶之灾。由于猎德东村、西村李氏不同宗,史上曾有东、西李氏大宗祠并 立。据村民介绍,西李氏大宗祠才是猎德占地最大、建筑工艺最考究、最能代表岭南建筑特色的宗祠。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狂热中,西李氏大宗祠因最突出而 横遭摧残最重,现已无迹可寻。现存李氏大宗祠也是被毁后重建,艺术性元素几乎没有恢复,根本无法与古宗祠相提并论。龙母庙的龙母也在“打、砸、抢”中只留 下了龙头和龙尾。好在古猎德遗产密集、繁星灿烂,部分文物劫后余生,仍在这里顽强地搏动,昭示着祖先的辉煌。 缺乏扶持和引导,使得民俗文化难以为继。猎德村除龙舟独霸江河、久负盛名外,猎德醒狮也是独步狮群、名声在外,此 外,猎德曲艺社后来居上、精品迭出,丰富了猎德民俗文化。其实,猎德民俗早已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近年来,到猎德看龙舟的人潮中多了大批来自港澳台及 海外的观光客,他们带着款型各异的照相机、摄像机。长枪短炮齐齐聚焦龙舟,形成另一道景观。香港大学长期致力于西江流域方言及民俗演变研究,猎德被视为这 一课题中的重要一站,研究人员曾多次到猎德村收集材料。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缺少扶持和引导,这些民俗文化得不到更大的发展。 城市化运动则是猎德古迹正在经历的切肤之痛。由于广州城区的东扩,曾经盛极一时的猎德码头现在已看不到了,只有它 的名字还能在公交车报站时听到或在公交车站牌上看到,几次特大历史惊雷炸响过的猎德炮台也是踪影全无,覆盖它们的是宽阔的马路和碧绿的草地。 90 年代 以前,猎德村的孩子们还可以在猎德涌里游水嬉戏,还有渔民在涌内撒网捕鱼,但是城市化带来的污水很快把孩子和渔民赶上了岸。碧水绿树的岭南水乡,风韵顿 失。而目前,猎德大桥的建设已通过立项,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猎德村内测量划线,工程路线从北向南纵跨猎德村,村内文物又将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国际上遗产保护先进的国家和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中千方百计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历 史坐标点,让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彰显,那怕是一处断墙残壁。在澳大利亚 ,所有 100 年历史以上的古建筑都必须无条件地保留,建筑里面的任 何装修或改建,必须得到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同意,并受到严格监督;而对于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即使是私人住宅,也是被禁止的,必须原滋原味地保留古建筑的 外观。我国的 上海,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现在也改变了只重视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遗迹保护而忽视规模较小、不起眼的历史遗迹的偏颇,开始从保护历 史文脉的角度认识和处理那些规模小、不起眼但却唯一或稀少的遗迹的保护。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历史文脉的断裂,也意味着都市个性的丧失。现在全国各大都市都建 CBD ,但都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建筑风格雷同,彰显不出各自的特色。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不是不好,但是只有高楼大厦,未免单薄和肤浅。 高品质的中央商 务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几栋摩天大楼的硬件问题,还是一个文化传承、精神渗透与个性张扬的问题。广州中央商务区历史性地选择建在古猎德所在的珠江新城,集国 际商务、文化、旅游、外事、休闲中心于一体。在我看来,这个中央商务区的个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凝聚了耻而后勇奋发图强的城市精神、积淀了深沉厚重的人文历史 底蕴、包容着洋与土、古与今的文明成果,并始终面向世界的独特商务区。因此,在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对本地 ( 猎德 ) 历史文物 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其实,合理地、有建设性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历史遗迹,不仅不与城市现代化背道而驰,而 且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世人皆知的江南水乡周庄,“自 北宋元佑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始称周庄。” 猎德的历史,也可 以追溯至北宋元丰年间( 1078 ―― 1085 )。先是“李氏始祖诠举家南迁至今石牌东葫芦岗上围垦沙洲” , 此后“林、梁等姓迁入,与李氏夹猎 水而居”,渐成村庄。两个村庄都拥有 900 年的悠久历史,宋时起又同为水乡名镇,可是今天,前者成了苏州的城市名片,不断创下旅游经济的奇迹,后者却 早已名不符实,村里人想看水乡还不得不去前者所在之地,这着实让人唏嘘感叹。 三、凤凰涅槃的时代契机 在叹息之余,我们又惊喜地发现,生机是与危机并存的。城市化,尤其是正在实施的“城中村” 改造,可能是一柄刺向那些文化碎片的“作案凶器”,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时刻想着对前世祖宗、后世子孙及千年广州负责,这把“作案凶器”也可以 变成连缀和修葺文化碎片的“美容工具”。 如果我们把猎德丰厚的历史文化风物资源整合到珠江新城的综合规划建设中去,保护性地恢复和优化古猎德,让它成为 中央商务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使古猎德凤凰涅 槃 、浴火重生,更可以使广州 CBD 的整体形象得以拓展、深化和提升,使千年广州增加又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致思路是: 一、在原来的位置上重修猎德炮台,将猎德炮台以及围绕猎德炮台所产生的苦难、屈辱、光荣与英雄铭刻在纪念碑上,同时,恢复古猎德码头。 二、利用“城中村”彻底改造的机遇,将村内宗祠、神庙、书院以及有代表性的民居沿猎德涌 ( 或恢复其古名“猎水” ) 两岸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整合优化,把猎德村升级成岭南古建筑博物馆,让古猎德的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重放异彩。 三、利用珠江整治之机及猎德污水处理厂近在咫尺的优越条件,沿花城大道开挖一条人工河,将 该厂处理后的清水 ( 每天约 40 万吨,目前是净化后直接排入珠江,白白浪费掉了 ) 从人工河引入猎德涌上游,不仅可以使猎德水乡风情再生,而且使 珠江新城多了一条人工小溪观光带。 四、利用地处中央商务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与红线女艺术中心相临的便利,将猎德村发展成广州 ( 岭南 ) 民俗文化村,把龙舟、醒狮、粤剧 ( 曲 ) 等民间文艺发扬光大,同时发展相关社会经济文化事业。 从精神文明建设上看,猎德炮台、猎德码头、猎德古建筑,渗透着广州的精神和灵魂,是广州人 的集体无意识。它们的恢复,为下一代广州人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城市记忆”,这种记忆将 转化为新一代都市主体的精神认同,转化为正在发生之中的具体的精神 和物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猎德的恢复,为后世子孙提供了 一个高品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在这里一方面为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爱国激情骄傲自豪,另 一方面又会牢记屈辱、奋勇向前。而对于面向世界的广州 CBD 来说,猎德炮台及古猎德的恢复,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博大精深的广州,有利于一个 新广州的开创和崛起。 从建筑美学上看,古猎德的再现,对于距猎德村 100 米 的广州歌剧院、广州第二少年宫、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等珠江新城清一色的现代化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点缀,而且是有益的 补充、缓冲、平衡和丰富,有利于创造建筑美学上的和谐境界。 从文化交流上看, CBD 的外向性特点,决定了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将是世界了解广州的窗口。珠江新城作为广州新的 文化桥头堡,传承了猎德几百年前作为商业码头与文化名埠的功能。 这样,猎德村改造升级成岭南古建筑博物馆和广州民俗文化村后,就可以利用地处中央商务区核心的区位优势,近距离地输出南国广州最传统的地域文化资源,促进 中外文化的交流。同时,广州新的使馆区就规划在与猎德一江之隔的赤岗地区,珠江新城内也有美国领事馆、澳大利亚领事馆进入,加上珠江新城为数众多的现代化 大楼的映衬,传统建筑的经典性楼阁和现代建筑的标志性大厦、本土文化的精华作品和外来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这里相映成趣,将共同冲击成广州新的城市记忆。 从发展经济上看,广州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对全球尤其是港澳台、东南亚的辐射力强 大,是中国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巨大的旅游市场。珠江新城是许多国际资本,尤其是世界 500 强企业觊觎的重要地区,拥有充足的高质量的客流、资 金流、物流。猎德村位于广州中心商务区的核心,随着广州 CBD 国际点击率的提高,加上猎德本身积聚的 900 年的文化魅力,旅游人气必将迅速提升。同时,猎德是中国唯一地处都市中心的水乡,具有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将成为广州都市旅游资源的新亮点。在这方 面 ,云南丽江古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这个旅游旺地十几年前毁于大地震,重建时丽江四套班子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填平城内三条小溪,修建宽马路, 学东南沿海地区,建高楼大厦,以体现丽江的现代气派。当时,云南省建设厅组织了一批专家指导丽江的灾后重建工作,指出丽江古城应原汁原味地按照原有的格 局、风貌进行恢复建设。现在,丽江 GDP 的 85% 以上来之于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想像,如果当时把古城改建成高楼大厦,宽马路,与其他城市没有任何区别的话, 85% 的 GDP 简直是天方夜谭。 目前,“珠江日夜游”的游船已行至珠江新城江面。猎德码头恢复后,游客从这里上岸,不仅可以欣赏 CBD 的现代魅力,而且可以领略古猎德的千年风韵。一句话,古猎德的恢复,将使中央商务区的旅游品牌整体升值。 从城市建设上看, 广州的“城中村”问题从产生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与解决。 我们缺乏一个有效把握广州城市发展节奏的城中村发展思路,“城中村”改造与“大广州”的发展脱节,处处掣肘广州建设现代生态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步伐,成为 不和谐音符,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猎德村的成功改造与再生,将为我们利用科学发展观改造其它“城中村”开辟一条新思路。 从劳动就业上看,“城中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劳动技能较低,就业能力弱,给政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但村民对于划龙舟、舞醒狮、唱粤曲等民间技艺却是耳濡目染、一点即通,因此,水乡旅游业、民间文化及相关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将为相当一部分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来源:猎德在线
(编辑:左左) |
猎德改造,文物情何以堪?
http://www.ycwb.com/sp/2007-09/04/content_1605943.htm
猎德改造,文物情何以堪? | |
金羊网 2007-09-04 11:26:43 | |
潮白 还有不到一个半月的光景,广州珠江边具有900年历史的猎德村就将逐渐不复存在。作为村庄的猎德,最后会彻底地融入城市化进程;而作为历史曾经存在过的猎德呢,是否也将彻底地消失,不留丝毫痕迹,仅仅在未来的广州地图上留下一个令感兴趣的后人进行发微的地名? 猎德村我没有深入进去过,偶尔路 城中村必须改造,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笔者曾经有幸跑上中信广场的最高层眺望灰蒙蒙的广州,猎德、冼村、杨箕等城中村分外刺眼,像城市的一块块 补丁。不仅如此,无数新闻报道也告诉我们,城中村不仅是城市的治安难点,而且几乎是所有问题的蕴藏地、聚集地、暴发地。但是,改造乃至消灭城中村,却不等 于简单的拆旧房建高楼,更不等于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这里面的“孩子”,就是浓缩乡土文化精华的物质建筑。它们本来只是村落发展的见证,倘若有幸能 够继续存留,则将是广州城市变迁的见证。人为地消灭了这些见证物,也就等于人为地在抹掉原本生动多样的历史片断。 在改造城中村的同时,广州也在改造旧城区。如何对待文物保护,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说正在改造的恩宁路,此前我们看到的改造方针是:做到既保护旧 城特有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保留满洲窗、骑楼、石板路等传统优秀建筑元素,又加快改善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这个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 当中,难免背离初衷。《羊城晚报》日前报道,恩宁路发现一座中西合璧的船屋,基本结构保存完好,华工大的一位专家观察后表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报道 说,这座船屋免不了被拆的命运。拆成一张白纸进行建设,倒是没有负担,但是写出来的却未必是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来的也未必是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不是要存 心跟伟人抬杠,而是世易时移,在这个到处都在大讲文化的时代,自己主动放弃特色,甘愿面貌与人雷同的城市,不是显而易见的得不偿失吗? 广州有138个城中村。作为改造的第一个城中村,“村民满意、政府不花钱”的猎德模式,在许多方面无疑都具有标本意义。那么,猎德不妨在文物保护方 面同样产生示范意义。然而,前提须是有关决策者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不是像“曾剃头”一样,改造到哪里就把“剃刀”指向哪里,格杀勿 论。诚然,一个城市没有文化也能生存下去,但可能生存得档次低下,更可能生存得缺少教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延续历史;一个城市其实也是 一样。而国家、民族的文化,何尝不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日) |
不拆猎德村也是一种政绩
http://www.ycwb.com/sp/2007-09/04/content_1605907.htm
不拆猎德村也是一种政绩 | |
金羊网 2007-09-04 11:19:08 | |
王则楚 猎德,这两个字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拆迁而在媒体曝光率猛增,该不该拆迁这个古老而美丽宛如周庄的、有800多年历史的猎德村,成了争议的焦点。 同样的,前不久恩宁路的骑楼,也在即将拆迁之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保留了下来。但北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多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 对待城市建设中有历史文化沉淀的遗迹拆除,历来争议很多。谈论得最多的要算旧北京城墙的拆 除。尽管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不断呼吁,仍无法使其保留,至今仍引为憾事。但没有哪个拆除它的部门认过错。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建设中的“拆迁”和“保护”是一 对矛盾。开发商要的是发财,原住户要的是自身不花钱来改善居住条件,政府要自己的政绩,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保护”只有专家的呼吁,只能是“螳臂当 车”,根本阻止不了基建列车拆除旧城的惯性。 要保留有文化价值的“骑楼”、“北斋”、“猎德村”,这决不是居民、农民的事,也不是 开发商的事,它只能是政府掏钱干的事。如果我们的政府职能没有改变,还是直接要“经营”城市,它们就肯定难以保留和修缮开发。所以,必须要通过程序来约束 政府的“政绩冲动”,不仅要“公示”、“提交专家委员会讨论”,对于群众反应强烈的拆迁事宜,还应该作为“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 当然,在有特色的中国,人大的决定也要政府转变观念才有用。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的被拆 除,至今未恢复。尽管有人大代表在大会上呼吁,尽管作为“议案”立案了,尽管政府在办理答复中有了详细的局部规划,答复还是讲了8年才办结。实际上,拆了 也就拆了,8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如答复所称,按时恢复大小马站书院群的原貌。 因此,我认为,关键是政府转变观念。要树立政府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建立公共财政、支 持文物保护及有历史价值建筑群(村)的保护”的执政观。只有政府认识到“骑楼”、“北斋”、“猎德村”、“大小马站”是自己的“宝贝”,是自己的“政 绩”,视其保护、修缮是自己的责任,才可能改变拆迁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行为。 来源:新快报 (编辑:杨日) |
官员也应从断章取义中反思自身表达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278.htm
官员也应从断章取义中反思自身表达 | |
金羊网 2007-09-03 09:53:34 | |
曹林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以敢言闻名舆论,常有许多言论引起相当大的舆论反响和公共讨论,不过这位张市长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一些言论有意无意地曲 解、放大我的原意,甚至对我的讲话断章取义。比如有人说“广州市长承诺要控制房价”、“广州市长劝市民不要买房”、“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是开历史倒车”等 这已不是第一位官员抱怨媒体对自己断章取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早就用更激烈的语言指责过媒体断章取义“坑害”自己。平时有机会接触一些政府官 员,他们也坦诚对媒体采访心理有抵制情绪,因为害怕媒体断章取义“挖坑”把自己推到舆论批评的峰尖浪口。从张市长的解释看,媒体“承诺要控制房价”、“劝 市民不要买房”的报道确实违背了市长本意。 但站在公益的角度看,这些对市长言论的断章取义也并非完全是媒体和舆论的错,官员也应从那些被断章取义的言论中反思自身表达的准确性和政府立场的鲜 明性。因为政府掌握着有强制力的公权力,政府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民生,对公众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媒体和公众在许多问题上非常期待看到和听到政府和 官员旗帜鲜明的表态和清晰直接的立场,不能暧昧,不能模糊,不能似是而非,不能用官话套话糊弄公众,不能为回避矛盾而含糊其辞——很多时候舆论的断章取 义,可能正源于政府和官员的态度暧昧和模糊。 媒体为什么会把张市长的话断章取义为“承诺要控制房价”和“劝市民不要买房”呢?很显然,源于这两句话有着非常鲜明的政府立场和清晰的政府态度,迎合了公众在高房价问题上对政府立场的信息渴求。 一次次房价调控陷入空调后,深受高房价困扰的公众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政府到底在房价是什么立场,非常希望看到政府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因为自己得根据政 府鲜明的立场来调整自身购房行为。从政务公开和公共品供给的角度看,政府和官员也应该尽量给公众一个鲜明的立场,你的立场关系到数百万人的市场决策和利益 预期,数百万人的眼睛盯着你呢,你的言论当然要尽可能地鲜明。政府本质上人民的政府,官员不能与自己的人民“隔”着,是什么立场就要让公众清晰、明确、直 接地知晓,而不能让公众去费劲地去“猜”。 可惜,不少政府及其官员在这个问题上态度相当暧昧和模糊。确实,因为政府能力有限,得尊重市场和法律,不能说“承诺控制房价”,但无论如何也应该有 一个鲜明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告诉公众政府的观点。可能因为房价涉及到自身政绩利益,不少地方始终拒绝立场鲜明的表态,或是以“稳定到一个合理水平”暧昧言 论搪塞,或是说“会按照中央和总理工作报告要求”的官话套话,或是回避矛盾地称“尊重市场的调节”,王顾左右而言他,刻意掩饰自身的立场——因为本身发言 时态度就很暧昧、立场就很游离、观点就很含糊,这么理解也行那么解读也可,自然容易给媒体留下足够的断章取义和误读空间。 不仅在房市调控上,我们的官员在不少问题的表态都缺乏这种鲜明的观点,接受采访时遮遮掩掩含糊其辞,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把一些话的意思说得很模糊,刻 意掩饰政府观点,把政府立场神秘化,跟舆论玩捉迷藏,结果断章取义和误读自然难以避免。政府态度关乎民生,不能如此暧昧和含糊,不应在发言时留下误读空 间。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杨日) |
彻底免费义务教育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522.htm
彻底免费义务教育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 |
金羊网 2007-09-03 11:17:42 | |
南方日报评论员 实行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使所有适龄孩子在义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确保最基本的教育公平、进而推动最基本的社会公平的迫切要求。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GDP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的广东,完全可以大手笔地将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费 今天,是全省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从惯例的角度看,这个日子原本没有什么出奇,而这个新学期则不同凡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现在开始,全省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还可以免交书本费。也就是说,无需交纳任何费用。这意味着,广东农村彻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这是一项值得称颂的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诚然,从义务教育的立法角度来看,“义务”的其中一重含义,就是国家有保障实施教育的义务;而从国家的义务方 面看,免费是政府为公民提供基本受教育机会义务的具体体现。全额免费本来就是义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上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所谓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却仅仅停留于纸上的法律法规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遗憾和难言的尴尬。现在,当其真正走进现实,不 仅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已从最应该受到关注的农村发端,而且旋即惠及了千家万户。据介绍,今年全省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农村学生有1025万 人,其中小学生695万人,初中生330万人。实施免书费政策后,农村小学生一学年可免书费100元,农村初中生一学年可免书费180元。届时,广东省出 版集团委托新华书店把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学年所需的教材送至学校,这些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教学辅助资料如地图册、挂图、英语磁带等。 广东农村彻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并非突发奇想,实乃水到渠成之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很早就开始了免费义务教育的调研和论证,进而分阶段、有步 骤地加以实施,先贫困地区再发达地区,先农村再城市。因此,从2005年秋季入学开始,先是在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133万农村学童中率先试点,免 交杂费,免费金额达4.4亿元,由省财政部门转移支付。与此同时,对尚未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县(市),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家庭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的书杂费。2006年秋季起逐步推广;按照原定计划,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是在2008年秋季,我们看到,这个进程提前了整整 一年。此前意义上的免费教育,成果已然显现:全省广大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明显下降,其中,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逐年提高。有关人士预测, 今年实施免书费政策后,农村初中三年保留率有望在95%以上。同时,自今年秋季开始,省财政还将补助4600万元,用于贯彻对城镇低保家庭的13万中小学 生(其中小学生9万人,初中生4万人)免收杂费的政策。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广东五年内一定要实现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不仅免费,还要 让老百姓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读好书。我们看到,尽管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可能有先有后,但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义 务教育完全免费,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行以后,城市的免费义务教育势必将很快提到议事日程。 实行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使所有适龄孩子在义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确保最基本的教育公平、进而推动最基本的社会公平的迫切要 求。我们相信,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GDP已经突破了2万亿元的广东,早就具备了相当的财力,完全可以大手笔地将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承担起来,此 举也必将给广东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杨日) |
当文化遗产向旅游热点加速滑去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5119.htm
当文化遗产向旅游热点加速滑去 | |
金羊网 2007-09-03 16:23:56 | |
耀琪
昨日媒体透露,开平碉楼今后将可能利用价格杠杆,控制游客人流。因为相对于申报和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巨大投入来说,“票价就有点偏低了”。作为广东至今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会否步国内其他遗产的后尘,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申遗”运动在国内蓬勃发展,这既是各地珍视传 实践已经证明,指望用门票杠杆实现保护不过是一个美丽设想罢了。提高票价能直接增加地方收入,但并不必然走向遗产保护的更高境界。在西方许多国 家,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民性的,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民间组织参与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学生志愿者利 用假期参加古迹修复工程。政府制定和完善遗产保护计划和修缮方案,控制城市移民,限制游客人数的增加。在成熟而理性的遗产保护氛围中,文物古迹代代流传不 走样,国民素养也因此获益匪浅,这有助于扭转文物蜕变成商业项目、进而被过度消费的命运。 名胜古迹原本是世世代代社会生活的留存物,是无偿造福民众的公共产品,只应有保护的谋划而不应有创造利润的想法。如今各地之所以要耗费 经年,花巨大的成本去申报一处文化遗产,往往是因为成为“世遗”就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而未必是更多的保护。如此一来,大多数文化遗产都在实践中首先服务于消 费体验,诸如架设高山缆车、建造星级别墅、增加漂流蹦极、开辟商业购物街。贴上“世遗”标志后的古迹,无一例外地都在服务游客的驱动下,成为穿着文化外衣 的商业场所,全方位向旅游热点变身。凭借小小门票又能怎样遏制“世遗”如此沦落降级的大趋势呢?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杨日) |
火烧违建宣示了什么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636.htm
火烧违建宣示了什么 | |
金羊网 2007-09-03 11:59:29 | |
顾则徐: 据南方网9月1日报道,在前一天的深圳宝安区上塘工业区龙塘社区旁,民治街道240多名执法队员,点火烧掉了近千平方米违章建筑。所谓违章建筑,实 际就是外来人口自行搭建并聚居的窝棚。这种窝棚一般不是楼房,因此,近千平米也就是占地规模在一亩半地以上。一亩半地如果是空地,远看不过巴掌大而已,但
贫民窟本来是中国近代中心城市的常见现象,规模最大的当数上海。上世纪80年代有个叫程乃珊的上海女作家写了篇流传一时的小说《穷街》,所 谓“穷街”指的就是遗留的贫民窟。上海近代化后,工商业迅速在远东崛起,摩天大楼和巨大的烟囱春笋般耸起,成为远东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与此相应的是上海的 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形成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自然就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另一方面,上海发展的劳动力需要也引进了大量人口,比如到外地招收“包身工”,这也 是人口涌入潮中的基本。涌入的人口中,有的住洋房,有的住石窟门建筑,但更有大量人口只能捡几根毛竹、几块砖头、几块破油毛毡搭窝棚。最差的叫“滚地 龙”,就是极狭小、低矮,只能覆盖被子不遭雨淋、夜里钻进去睡一觉的棚子。这些窝棚和“滚地龙”具有自然的聚集性,逐步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社区,成为了杨 浦、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南市、静安以及浦东沿江地区的普遍现象,俗称“棚户区”。由于这些棚户区通常流行苏北口音,因此,非棚户区的人又经常称之为 “苏北村”。上世纪80年代初,仅杨浦区常住户口人口约90万,居住棚户区的人口我估算不下50万。没有棚户区,就没有旧上海。没有旧上海的雄厚基础,哪 来今天上海的再度繁华?
上海的历史经验证明了:由于中国的后起,在近代化过程中贫民窟的产生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基础。那么,在今天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贫民窟的 出现就不是自然的了?就不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了?我认为,这是很错误的观念,是违背社会客观状况的,是出于形象工程需要的蒙着眼睛的看法。虽然时代不 同,但在形成贫民窟的一些基本动因上,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变化,有的甚至是加深、加重了,比如: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地区性的贫富分化,人口向中心城市 的大量聚集,相当一部分人口买不起房子,不少外来人口租不起房子,等等。唯一的区别在于,旧上海外来人口有自己搭设窝棚的权利,今天的中国则没有这种权 利。但是,没有这种权利并不等于没有这样的动力和冲动,正因为有这样的社会性动力和冲动而没有权利,才会有深圳放火烧窝棚的行政行为发生。怎么办?既然贫 民窟产生的动力和冲动是客观的,根子就在行政的主观上了,政府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才符合社会的客观发展和需求,不然,就只能越来越进行行政性纵火。
在今天的世界上,贫民窟的发生和存在还是普遍的现象,规模较大的如印度。可以认为印度的经济总体还不如中国,所以有贫民窟,但是,有大规模 贫民窟的巴西人均年收入却高于中国,巴西的人均年收入达4000多美元,中国2010年的目标不过是争取3000美元。如果认为巴西仍然贫穷,不属于中国 需要的“国际惯例”,那么,法国总富裕了吧?美国总富裕了吧?法国、美国也还是有贫民窟的。如果真是实事求是进行发展,中国凭什么不让贫民窟发生、存在? 凭什么把已经发生的贫民窟纵火烧掉? 来源: 南方网 (编辑:杨日) |
“火烧”是最野蛮的执法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635.htm
“火烧”是最野蛮的执法 | |
金羊网 2007-09-03 11:59:29 | |
卞广春
因为道路狭窄、清拆车辆开不进去,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执法队8月31日点火烧掉了近千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此事引起了广泛关注。近80名违 建住户并没有离去,他们在被烧掉的废墟旁用破布、木棍搭起了简易窝棚。有窝棚户表示,大火烧掉了他们一些财产,希望能得到妥善处理。深圳市城管局目前已介 入调
民治街道是外来人口聚居地,外来人口不卫生习惯影响到了市容市貌,加之要建设地铁工程,城市建设美化与这些是格格不入的。但即使有千条万条 理由,说明民治街道民房属于应当执法的范围,执法者都不应该想到“火烧”的方法。执法者光明正大,理据充足,“火烧”恰恰反映了执法者懒于用其他方法和途 径,而采用粗暴、野蛮,也是低能、弱智的方法执法,以获得“理想”效果。
前不久,浙江省富阳市政府出资500万元,在富阳市城区北5公里,建造拾荒者公寓。虽然这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法,但这起码给处于最弱势最低层 的百姓一个栖身之处。同样是城市管理,深圳240人的执法队伍火烧民房,“比较干净彻底”地拆除“违建”,政府难道真想让七八十户人家餐风宿露街头不成? 我们能容忍一户“最牛钉子户”,就不能容忍七八十户人家?
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深圳火烧民房之“火”不是“野火”,但这些居民决不会随火而“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 们总会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外来人员固然斗不过有关方面,但深圳“火烧”执法的阴影,却也可能是破坏甚至阻碍深圳发展的一股“力量”。这不是危言 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政府决策不把民众放在眼里,违反民意,必然要付出代价的归纳与总结。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编辑:杨日) |
“火烧违章”还是“火烧深圳”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637.htm
“火烧违章”还是“火烧深圳” | |
金羊网 2007-09-03 11:59:29 | |
石家友: 近千平米的土坡上浓烟滚滚,一些地方仍有暗火燃烧,残破的瓦砾和烧过的家具三五成堆——在深圳宝安区上塘工业区龙塘社区旁的外来人口聚居地,民治街道240多名执法队员昨日完成了一次拆除违章建筑行动,在将七八十名违建住户带到一边后,点火烧掉了近千平方米违章建筑。
透过滚滚浓烟,我看到
建特区以来,深圳以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的“窗口”形象矗立在国人和世界面前。而且我一直以为,深圳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窗口,它 还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窗口。深圳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与在不少国人心中一样,始终是美好的。但是,民治街道的这一把火,几乎把 我对这座窗口城市的美好印象烧得粉碎。
从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可以知道,这个外来人口聚居地确实是一片违章建筑,那么民治街道执法队拆除违章建筑当然是职责所在。问题在于,七八十 名住户对他们的建筑物以其他物品的所有权却是合法的,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辛苦劳动的合法所得。拆违行动开始前,就应当对拆违给这些住户带来的后果予以论证, 并就拆违后对他们的补偿和安置与住户达成共识——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于“这些人属于流动人口,街道没有义务去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没有任何道理。
早在18世纪中叶,曾任英国首相德威廉·皮特就在一次演讲中,喊出了著名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宪政寓言。我国宪法也对私人合法财产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一个“上级命令”加一把火,就能让七八十人的权利在一瞬间化为灰烬。不能不让人深思。
同时,这件事发生在“以人为本”喊得震天响的时代,发生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又令人不可思议。维系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光是金山银山。一 座城市尤其是一座戴着“特区”帽子的城市要发展,要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就要有切实的“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与实践,就要尽最大能力尊重、理 解、关心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户,也不管他是富人还是穷人,更不能因为人家是流动人口而推卸掉自己的责任。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曾经做出了很多“敢为天下先”的壮举,引起的是掌声和喝彩,以至很多地方的执政者纷纷效仿。但这一次,深圳“火 烧违章”带的这个头,我们实在无法鼓掌。我们无法想象,当这个方法在全国拆违广泛使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一个脱离了正义只留下“人本”空壳的 社会,又怎样能建立起运转自如的和谐秩序。
一把火,消失了一片外来人口聚居地。事实已经发生,无法弥补。但这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降到最低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做好善后工 作,让那些失去了藏身之所的人们,感受到他们并没有被深圳这座城市抛弃。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含泪离开,那就真的是“火烧深圳”了。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杨日) |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未来
http://www.ycwb.com/sp/2007-09/03/content_1604638.htm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未来 | |
金羊网 2007-09-03 11:59:29 | |
晓宇 世界上最沉重的事情,往往有着最简单的理由。 8月31日,深圳宝安区上塘工业区龙塘社区旁的外来人口聚居地,民治街道240多名执法队员清拆除违章建筑,在将七八十名违建住户带到一边后,对近千平方米违章建筑点火焚烧,“以拾荒为生的住户老黄夫妇俩看着这场清拆,三个孩子瞪大了双眼站在他们身边”。 不仅孩子瞪大了眼睛,所有人也瞪大了眼睛。面对着一张儿童往灰烬上浇水,激起袅袅余烟的照片,贫困换来一身悲哀、几许叹息。当记者问及街道一位张姓 负责人为何要采取火烧这种粗暴办法时,他给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理由:“那样拆得比较干净彻底,而且道路狭窄,车开不进去,很难把违章建筑的材料卸下 后运出去。” 焦烟烈火,赤地千米,干净的同时还意味着省事。这一烧下去,非但烧掉了违章之生活野草,也拔除了藏于生命深处的草根信心,未来,他们是不敢在这一片土地上依附了。清拆,要的就是这一效果。 此情此景,说一声“流动人口”真的太过于沉重,虽然这种沉重并不全部由执行清拆的人员制造,但付之一炬的粗暴执法思维,却也由来已久。去年 11月29日,深圳福田警方公开处理百余名卖淫嫖娼人员,拿妓女嫖客“示众”,事后亦辩解“程序合法”、“并无不当”,以“精神暴力”视如今之“火光暴 力”,只能有“后浪滔滔”、“逝者如斯”之叹。 而放之四海,像印度孟买这样拥有全球最多贫民窟人口的城市,恐怕只能在这样的火光面前羞愧难当。印度宪法规定“公民有选择在哪里居住的 权利”,“流动人口”们在城市中空置的土地上,只需用砖头和塑料布搭起一个棚子,就可以宣称自己是“业主”,因此孟买65%的面积被棚户区和贫民窟覆盖。 为解决贫民窟问题,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对房地产开发商和贫民窟居民提供了绝对优厚条件:对开发商,邦政府许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土地,开发商 每兴建1平方英尺的住房给贫民窟居民,就可以获得1.3平方英尺的土地用于商业用途,甚至可以从孟买其他黄金地段获得土地补偿。对贫民窟居民,当地政府宣 称,按开发计划,不仅免费安置新房,而且有一个全方面的教育和工作计划。但贫民窟的人们仍有权利不认同,许多居民害怕贫民窟一旦消失,很可能会失去在孟买 生活下去的依靠。 世界上的野蛮,大多建立在蔑视的基础上。在深圳这样一个发展极快、贫富也悬殊的城市,于一个房价极速高涨的时代,清拆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但这个态度能不能尽量好一点呢?至少,别在火光中让他们的一切成为灰烬;至少,这一态度不能是“居住者属于流动人口,户口并没有落在街道,街道并没有义务 去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的冷漠。 今年三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 艘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艘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我们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将决定这个社会的 未来,是裂开的,还是和谐的。 “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在追寻人民生活快乐幸福的道路上,我们今天,还得问一问熊熊的火光、滚滚的浓烟。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杨日) |
不拆猎德村也是一种政绩
http://www.ycwb.com/sp/2007-09/04/content_1605907.htm
不拆猎德村也是一种政绩 | |
金羊网 2007-09-04 11:19:08 | |
王则楚 猎德,这两个字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拆迁而在媒体曝光率猛增,该不该拆迁这个古老而美丽宛如周庄的、有800多年历史的猎德村,成了争议的焦点。 同样的,前不久恩宁路的骑楼,也在即将拆迁之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保留了下来。但北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多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 对待城市建设中有历史文化沉淀的遗迹拆除,历来争议很多。谈论得最多的要算旧北京城墙的拆 除。尽管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不断呼吁,仍无法使其保留,至今仍引为憾事。但没有哪个拆除它的部门认过错。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建设中的“拆迁”和“保护”是一 对矛盾。开发商要的是发财,原住户要的是自身不花钱来改善居住条件,政府要自己的政绩,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保护”只有专家的呼吁,只能是“螳臂当 车”,根本阻止不了基建列车拆除旧城的惯性。 要保留有文化价值的“骑楼”、“北斋”、“猎德村”,这决不是居民、农民的事,也不是 开发商的事,它只能是政府掏钱干的事。如果我们的政府职能没有改变,还是直接要“经营”城市,它们就肯定难以保留和修缮开发。所以,必须要通过程序来约束 政府的“政绩冲动”,不仅要“公示”、“提交专家委员会讨论”,对于群众反应强烈的拆迁事宜,还应该作为“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 当然,在有特色的中国,人大的决定也要政府转变观念才有用。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的被拆 除,至今未恢复。尽管有人大代表在大会上呼吁,尽管作为“议案”立案了,尽管政府在办理答复中有了详细的局部规划,答复还是讲了8年才办结。实际上,拆了 也就拆了,8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如答复所称,按时恢复大小马站书院群的原貌。 因此,我认为,关键是政府转变观念。要树立政府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建立公共财政、支 持文物保护及有历史价值建筑群(村)的保护”的执政观。只有政府认识到“骑楼”、“北斋”、“猎德村”、“大小马站”是自己的“宝贝”,是自己的“政 绩”,视其保护、修缮是自己的责任,才可能改变拆迁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行为。 来源:新快报 (编辑:杨日) |
订阅:
博文 (Atom)